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哈爾濱4月12日電(記者 王建威)在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院裏,48歲的吳德顯正和工人們一起檢修農機具,他指著剛買回來的播種機對記者説:“今年我準備種8萬多畝地,離了這些大傢伙可玩不轉。”
吳德顯是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鄉大樺樹林子村的農民,去年種了7萬多畝地,賣了2.4萬噸商品糧,被授予“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國家還獎勵他一台大馬力拖拉機。近兩年,通過算好“用大機械、規模種植、調整結構”這“三筆賬”,老吳和全村300多戶農民全都嘗到了甜頭。
從“小四輪”到“大馬力”,大農機帶來大效益。老吳同時是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人,合作社現有大型農機60多臺套。
“過去小機械松地也就20厘米,松不透,下完雨雨水都在地上一汪一汪的,底下的土是硬的,水根本不往下滲。”吳德顯説,“現在大農機深松整地,深度在30厘米以上,透氣性好,保水分,肥施得也深,糧食産量自然就上來了。原來小機械折騰好幾天的活,大機械有半天就幹完了,省了時間,也省了人力。”
把一家一戶的土地“打成捆兒”,向規模種植要規模效益。近三年,通過土地流轉,整個大樺樹林子村3萬多畝土地都流轉到了老吳手裏,吳德顯説:“依託農機合作社的大農機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連片土地獲得了規模效益,每坰大豆比過去一家一戶的種法最少增産一千斤,每坰能增收六七百塊錢。”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大豆是傳統主導作物,但大豆産量低、病害重等問題一直困擾當地農民。吳德顯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擴大玉米等高産作物的面積,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2009年我試種了20多畝玉米,今年我準備種23000畝。”吳德顯説:“玉米的收益和大豆的收益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坰大豆多説能剩3500塊錢,可一坰玉米能剩下7000多塊錢。”
2011年,通過大機械規模種植和調整結構,吳德顯&&的農機合作社給全村村民帶來700多萬元收益,戶均分紅兩萬元。
吳德顯今年還準備試種150坰水稻,眼下工人們正在育秧棚裏擺盤。老吳説:“如果效果好的話,明年調結構時可以再多種點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