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葡萄酒界的“醜聞”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1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聯合早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葡萄酒業界裏不乏醜聞,每一個年代都發生具代表性的醜聞。

  葡萄酒業界裏不乏醜聞

  模倣葡萄酒口感

  早在中世紀,歐洲一些市面上的葡萄酒並非採用葡萄釀造,它們的原料包括蘋果、黑刺李與一些化學物來模倣葡萄酒的口感。19世紀初,歐洲各國開始重視假酒的出現,英國甚至立下條例,一旦被發現售賣假酒,銷售者將當場被迫喝完所售産品。這個聽起來有點滑稽的懲罰,並沒有達到預期的阻嚇作用。

  隨著歐洲的根瘤蚜疫情擴大,許多葡萄園被嚴重損害,導致葡萄酒短缺,假酒的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報章不斷發出警告,指出飲用這類假酒的風險。

  1860年,英國終於立法將假酒管制列入國家食品安全法令。法國、意大利與德國也相繼在法律上定義葡萄酒為經過發酵的葡萄果汁。這項聯合行動成功打擊了假酒的蔓延,為産酒業立下發展的基石。

  歐洲法定産區法例

  20世紀的葡萄酒全球銷量已上軌道,一些商人開始對這塊大餅起了歪念。雖然英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葡萄酒消費國,在1973年之前,它並沒有強制執行歐洲法定産區(Apellation Controlee,AC)的法例。一些英國商人看準這個弱點,開始在本土混釀來自不同産區的葡萄酒,然後貼上新標簽加以售賣。一般消費者對原産地的葡萄酒風味認識有限,例如他們只知道勃艮第夜丘(Nuit St Georges)的葡萄酒比薄若萊(Beaujolais)昂貴,卻對夜丘的味道不熟悉。這種欺騙手法在1960年代盛行一時,英國政府終於在1973年執行AC法例,法定産區的重要性在葡萄酒業界開始得到肯定。

  用糖水增加甜度

  德國的寒冷氣候一直是葡萄培植的一大挑戰。德國葡萄酒以葡萄採摘時的甜度分級,甜度越高,級別越好,價錢也越昂貴。

  這種分級法的最大敵人是氣候,如果成長期的氣溫偏低而文章來源於中國紅酒網且多雨,對葡萄品質可説是雪上加霜,酒莊一年的運作成本將付諸東流。

  德國政府允許酒莊在釀酒的過程中加入果糖,卻嚴禁使用糖水。因為後者相等於稀釋葡萄酒,品質將受到嚴重影響。1977年至1979年,一些德國酒莊被發現使用糖水增加甜度,幸好德國政府眼明手快,將違規酒莊繩之於法。

  之後,德國對葡萄酒品質檢驗更加嚴謹,其國産葡萄雷司令(Riesling)因禍得福,在20世紀備受矚目。

  “換標”欺詐手法

  除了“加料”假酒之外,葡萄酒醜聞也以“換標”形式出現,欺詐的手法涉及在低檔酒貼上較昂貴的葡萄酒標簽。這種方法在20世紀相當普及。

  為了對付這種欺詐行為,産酒國制定了一連串的原産地命名系統(例如法國的AOC,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DOC/DO),酒莊在登記參與後必須遵守該系統規則,包括確保某百分比的葡萄來自該地區。如果酒莊被發現違規,他們將被禁止使用該原産地名稱。

  “換標”葡萄酒醜聞當中以“托馬斯-傑斐遜事件”最為轟動。著名葡萄酒收藏家Hardy Rodenstock是響噹噹的人物,他自稱收藏了18及19世紀的罕見葡萄酒,包括當時美國總統傑斐遜的珍藏。

  Rodenstock通過拍賣行出售一系列的百年酒齡美酒。2005年,一名美國商人以高價買下一批傑斐遜珍藏,後來被鑒定刻在酒瓶上的標誌是以高速度電動鑽(類似牙醫電鑽)完成,而這種技術在19世紀並不存在。Rodenstock的收藏真實性,馬上受到質疑,喚醒了收藏家對罕見葡萄酒的警覺心。

  葡萄酒醜聞性質變得更加複雜,讓人防不勝防。過去100年發生的醜聞影響了葡萄酒業界各階層,酒莊對品質控制更加嚴謹,産酒國法例更加精細,消費者的知識在媒體的協助下得以增長,進一步提高對葡萄酒品質及真實性的要求。這是個互動的關係,醜聞似乎在整個價值鏈起了一些正面的作用。

  19世紀初,歐洲各國開始重視假酒的出現,英國甚至立下條例,一旦被發現售賣假酒,銷售者將當場被迫喝完所售産品。

熱詞:

  • 醜聞
  • 電動鑽
  • 葡萄酒風味
  • 不同産區
  • 葡萄酒界
  • 換標
  • 甜度
  • 葡萄品質
  • 加料
  • Roden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