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4月7日,4名女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上合影。這4名女宇航員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多蘿西 梅特卡夫-林登伯格(左上)、斯蒂芬妮 威爾遜(右下)、特蕾西 考德威爾,還有來自日本的山崎直子(右上)。 新華/路透
【編者按】
近日,預計于年內發射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的女航天員人選已初步選定的消息備受關注,而選拔女航天員的苛刻標準更被網友熱議,如皮膚上的疤痕、口氣、蛀牙及腳繭都不能有,這些女性必須已婚,有孩子,年齡超過25歲。專家表示,嚴格的標準是為了確保她們身體和心理素質更成熟。
太空早已不是男性獨步的領域,迄今為止全世界共有55位女性實現了飛天夢想。她們絕大多數來自美國和俄羅斯,而她們進入太空又曾經歷怎樣的曲折艱辛?
俄羅斯打造女“全能戰士”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賀穎駿發自莫斯科全球第一位女航天員來自俄羅斯。1963年6月,26歲的瓦連京娜 捷列什科娃獨自乘坐“東方六號”航天飛船進入太空,在近71小時的時間裏圍地球飛行了48圈。她來自太空的溫柔守望在當時轟動了全世界。
然而,打響女性征服太空第一槍的俄羅斯卻沒能將這一創舉發揚下去:在此之後,從蘇聯到俄羅斯僅僅再有兩名女性飛進太空,這個數字與同為航天大國的美國(至今已有40多位女宇航員)完全無法相比。直到最近,俄羅斯第四位女航天員才“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在接受航天員訓練的女工程師葉連娜 謝羅娃將在2014年9月乘坐聯盟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而她的前輩——女航天員葉連娜 孔達科娃的上一次太空旅行還是在1997年。
曾經一度“航天不是女人的事”
為什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太空再沒有俄羅斯女性的身影,這是俄羅斯人時常反思的問題。事實上,這是由一系列原因決定的。
其實,捷列什科娃打響的第一炮很大程度上是美蘇意識形態對抗的産物。蘇聯第一批選拔的5位女航天員沒有按照規定標準。比如,根據當時的要求,預備航天員必須是戰鬥機飛行員,且在受訓前應有長時期的飛行經驗。而包括捷列什科娃在內的5位女候選人都只是飛行或跳傘的業餘愛好者。
媒體曾經披露,捷列什科娃在實飛時因不適應失重而出現了嚴重的嘔吐和頭暈,3天裏幾乎沒有吃任何東西。地面指揮中心對她進行的科學實驗也不夠滿意。在返回地球時,惡劣的身體狀況使她打開降落傘過晚,鼻子著地並一度昏迷。蘇聯航天部門只好讓她在第二天又來到著陸地點補拍了成功著陸的宣傳畫面。
另外一個原因,則在於俄羅斯人對女性航天既歡迎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俄航天問題專家伊戈爾 利索夫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時説,一方面,科學界、政界和社會都對女性航天有需求:科學家和醫生希望獲得珍貴的科研數據,有人甚至提出研究女性在太空懷孕的問題;政治家希望借此體現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社會希望贏得民族自豪感。
但另一方面,在包括航天部門高層在內的不少俄羅斯人眼裏,航天是一件艱苦繁重的工作,女性在身體等各方麵條件上不如男性勝任。俄《航天新聞》雜誌主編伊戈爾 馬利寧表示:“有人説,‘航天不是女人的事’。我知道,有很多俄羅斯女性願意以實際行動反駁這種説法,但她們沒有得到機會。”
而且,俄羅斯航天的客觀條件不利於更多女性實現“太空夢”。馬利寧説,美國在1981年以後完成了多次兩周以內的短期太空旅行,這種任務適合女性航天員參與。而俄羅斯在最近20年裏幾乎從未進行過此類飛行,而6個月以上的太空工作對女性而言實在太過艱巨。
更何況,俄挑選航天員對男女一視同仁,儘管女性的身體條件通常不及男性,但她們不會得到“放低標準”的優待。利索夫表示,俄羅斯的標準比美國更嚴格,通過航天員標準的人就像所謂的“全能戰士”,這些對男性來講都十分嚴苛的標準幾乎杜絕了女性成為航天員的可能。
“我與男性航天員沒有什麼不同”
隨著葉連娜 謝羅娃的出現,俄羅斯女性航天在沉寂多年後又重現希望。這位現年36歲的女工程師從2006年被推薦為航天員候選人後,便引起俄媒體的極大關注。乍一看來,很難相信外形嬌小的她能夠通過俄羅斯航天員選拔的“魔鬼考驗”。
在俄羅斯,想成為參加訓練的航天員大致需要過三關。第一是身體條件關:申請者要通過30多項醫學檢查,確認身體“絕對健康”。他(她)的身高必須在150-190厘米之間,坐姿高度為80-99厘米,體重在50-90公斤之間。腳長、肩寬和臀寬都有具體要求。此外,未來的航天員必須同時具備優秀的爆發力、耐力和靈活性。比如,60米跑用時不能超過8.5秒,立定跳遠距離須2.3米以上,800米自由泳不超過19分鐘,5公里滑雪不得超過21分鐘,蹦床彈跳高度不低於60厘米,3米跳臺跳水必須頭向下入水....。。
第二是專業技能關,申請者必須未滿33歲,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和5年工作經驗,了解本國和世界航天歷史,具備學習航天科學知識的能力(太空飛行理論、彈道學、航天器設備操作等)。此外,還要能用英語進行文化領域的溝通。
最後是道德心理關,評審部門會考察申請者的性格、專注力、人際交往能力、創造力、抗壓能力,以及他(她)的家庭關係、擇業動機等等。
在正式成為航天試驗員後,訓練就更加艱苦了。除了眾所週知的,在離心機、人工控溫室、壓力艙等設備中進行的太空環境模擬外,謝羅娃還和其他同事們通過了冬季森林、沙漠和水下的生存訓練。在被俄媒問及參加這些訓練的感受時,她始終強調自己與男性航天員沒有什麼不同。
2001年葉連娜在學校結識了現在同為航天員的丈夫馬爾科。不排除這對航天伉儷在2014年成為第一個在太空旅行的家庭。屆時,在地球上注視他們的將不僅是11歲的女兒,還有俄羅斯和全世界對女性航天充滿期待的人。
美國更重視她們的心理健康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謝來發自北京1983年,美國將首位女性送入太空,這比前蘇聯整整晚了20年。
事實上早在冷戰初期,美國就開始嘗試培訓女宇航員。儘管理論上科學家有充分的證據認為,女性也能和男性一樣擔負航天任務,但當時75%的美國婦女都是家庭主婦,軍隊中也完全沒有女飛行員。於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只能以非官方的方式從700名民間女飛行員中選拔了13人參加航天員測試,她們被稱為“水星13”小組。
由於當時人們幾乎完全不了解人體太空中可能面臨的問題,這些女性接受了各種古怪的的身體檢測和體能測試,如X光掃描,電擊測試神經反應,她們還要吞下橡膠管測試胃酸,為測試眩暈時的反應,醫生甚至將冰水注入她們的耳朵,冷凍內耳,測試何時能恢復知覺。
測試結果顯示,她們和男性飛行員的表現同樣出色,即便如此,各種偏見和擔憂成為這些女性成為首批女宇航員的最大障礙:有人擔心如果女性在訓練或太空實驗中遇到生命危險,將對NASA帶來負面影響;還有人認為讓女性參加載人航天可能會吸引過多關注而導致男航天員被忽略。最終NASA不得不在1963年完全終止了女宇航員選拔培訓計劃。
直到1972年1月,美國正式確定了航天飛機作為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後,NASA放寬了對宇航員的要求。同時,經歷了民權運動的洗禮,美國社會更期待女性也步入太空。女宇航員的出現似乎已經水到渠成。
1973年,NASA召集了12位年齡在23歲至34歲之間的女性志願者進行這一領域的實驗。她們都是來自美國空軍的護士。實驗結果顯示,女性對於失重狀態和男性沒有明顯區別。事實證明,選拔女宇航員的標準,和男性相比並沒有太多差別。
對於負責指揮飛船宇航員,NASA選拔標準相對嚴格,候選人必須持有工程、物理或數學的本科學位,超過1000個小時的指揮飛行經驗;身體素質必須符合NASA一級體檢標準,如擁有1.0的校正後視力,校正前最低0.4,身高在1米62到1米93之間,血壓低於140/90。對於另一類擔任科研工作的任務專家宇航員,身體素質只須符合NASA二級體檢標準,而是更加強調學術背景。
符合基本標準的候選者將接受為期一週的全面身體檢查和面試。測試將考驗候選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忍耐力,如他們必須能在25米長的游泳池內不間斷遊3個來回,還要求在身著飛行員服裝時能游泳10分鐘;忍受高氣壓、低氣壓和重力加速度等各種極端環境變化。
2007年,女宇航員莉薩 諾瓦克在乘坐“發現號”航天飛機風光一圈不久後,為了追蹤情敵,她帶著氣槍和刀具,駕車狂飆1500公里,向情敵狂噴胡椒水。她因此遭到涉嫌謀殺的指控獲緩刑,並被NASA開除。
有媒體猜測,表面風光背後,艱苦的宇航任務也讓這位3個孩子的母親不堪精神負荷。這起事件迫使NASA不得不更加嚴格地選拔宇航員,包括最嚴厲的心理測試程序。今後宇航員的選拔程序和執行太空任務前的心理測試程序中,將重新進行兩次單獨的評估審核。
美國南加州大學人類學和預防醫學教授帕林卡斯教授稱:“理想的航天員候選人應該是那些年齡更大的人,他們的年齡至少要在30歲以上,具有情緒穩定史,從未出現過任何沮喪或神經質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