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日本電子業“九級地震”:重組、退守和降薪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16: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核心提示:日本企業的格局變得日漸跼踀,電子行業尤其如此,日本電子企業所能閃展騰挪的空間主要剩下3條:重組、退守、降薪。

  劉燚

  近日,在日本政府的&&下,瑞薩、富士通、松下等三大半導體廠商計劃合併旗下芯片業務,而瑞薩本身就是多家日企合併而來的。此前,索尼、東芝、日立已經合併了中小尺寸面板企業……“抱團取暖”是日本企業的長項,但是,當眾多日企都要依靠這個長項謀生存的時候,問題就沒那麼樂觀了……這成為日本電子企業走向衰落的又一個明證。

  2011年年報顯示,日本的主流消費電子企業幾乎全面虧損。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財年,索尼預計虧損29億美元,它上一財年已經虧損32億美元;松下本財年預計將虧損103億美元;夏普本財年預虧38億美元。即便是一些側重商用市場的電子企業也出現了歷史性虧損,比如,NEC預計本財年虧損1000億日元,理光將虧損460億日元,業績一直優異的愛普生利潤也只有50億日元,下降51%。

  日本企業到底怎麼了?

  “四堵墻”背後的日企困境

  導致日本電子企業全面虧損的原因,主要有四條:地震、日元升值、創新後勁不足和競爭對手夾擊,這四大原因就像四堵墻將眾多日企困在其中,動彈不得。

  首先,很多人認為地震是一個“偶然因素”,不會長期影響到日企的發展,情況真是如此嗎?其實不是。日本這個國家,資源極其匱乏,所以註定要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通過製造業的利潤換取資源。隨著全球化深入,日本本土人力成本太高,又必須走出去,導致産業鏈的很多環節搬遷到海外,留給國內的就業機會主要保留在高端産業鏈環節,此次地震涉及到的也主要是一些“高端製造”環節。

  問題是,這些所謂的“高端製造”環節大多數也是可以遷往國外的,只是日本政府為了保持就業率,強行要求各個企業留下的,不但成本高,而且風險大。反過來,政府只能不斷給企業輸血,以彌補這種高成本,日本政府負債率高居G8之首,這種輸血是無奈之舉。這堵墻是政府靠著高成本築起來的,是反市場的,導致日本出現了大量僵屍企業,這種僵屍企業正在從公用事業擴散到電子行業,這是一堵難解的“國內政治墻”。

  其次,日元升值無疑對日企造成了衝擊,但是很多人對這種衝擊也存在著諸多誤解。因為日本的很多企業都在海外辦廠,在海外銷售,這些地區的收入和日元升值的關係不大,主要受到影響的是日本本土。問題是,日本的很多産業鏈也是“兩頭在外”的,即進口原材料,然後出口高附加值産品,這種情況下,如果日元採取貶值策略,固然可以在出口上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同時日元購買力下降,進口成本也大幅提升——兩相抵消之後,貶值的效益恐怕並不明顯。況且,日元人為貶值,受到美國的極大約束,這是一堵“國際政治墻”。

  創新後勁不足的問題,可能更為本質。比如,一家蘋果幾乎搶佔了小半日本數碼相機市場的空間,一家三星幾乎對抗了日本所有的液晶面板企業……甚至,索尼、日立等都要找三星代工,這些問題的背後,主要是因為日企在技術創新領域明顯跟不上了。在軟體和原始創新方面落後美國企業,在製造環節和營銷能力上不如韓國企業。這是一堵“高端市場創新墻”,最近20年來,日本企業錯過了軟體革命、互聯網革命,在新一代的LED、半導體等原本佔據優勢的領域也未見優勢。

  最後,我們還要看到,除了在産業鏈更高層面臨美國壓榨,在同一級別面臨韓國企業競爭之外,在低端市場也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在家電、手機、低端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大陸和台灣企業佔據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最終這道“低端市場價格墻”讓日企在海外市場也失去了競爭優勢。

  組團崛起後的組團衰落

  財團機制是日本企業的重要特色。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電子企業形成了“組團崛起”的態勢,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洋、夏普、富士通、NEC、愛普生、佳能、奧林巴斯……日本以11大電子企業為班底,形成了一群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家電、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半導體企業,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形成了細密的佈局,佔據全球半壁江山。

  這些企業背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高度結合,各個企業惡意挖角較少,而且經常相互支援,技術在日企之間分享,但是決不外泄。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日本企業的群體性崛起,但是又不像中國企業之間那樣惡性價格競爭。這種企業之間的組團方式,也讓日本企業一度直逼美國企業,讓日本在長達50多年的全球市場裏縱橫捭闔。

  60年一甲子,時也?勢也。如今的市場已經大不相同,這些組團崛起的企業,也造成了若干歷史問題。比如,最近30年,日本鮮有新崛起的企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大財團的大網太過細密,形成了集團性壟斷,中小企業沒有創新的空間,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消滅了。當發生新的産業革命的時候,如果這些大企業抓不住,其它小企業的創新又存活不下來的話,就造成了這種日本式困境。

  所以,在一個小的經濟週期當中,日本的財團方式優勢巨大,可以互相救助,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在大的經濟週期挑戰下,日本企業又出現了“組團式衰落”,20年前先是在金融和地産領域出現,如今,在消費電子領域蔓延。

  面對國內、國際兩大政治墻,高端、低端兩大市場墻,日本企業的格局變得日漸跼踀,電子行業尤其如此,日本電子企業所能閃展騰挪的空間主要剩下3條:重組、退守、降薪。

  從重組的角度看,日本在液晶面板、半導體、PC、手機和家電領域的重組已經非常普遍,所産生的規模效益到底有多大也值得懷疑。重組之外還要瘦身,NEC電腦甚至賣給了聯想;從退守的角度看,日本電子企業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長的零部件精密製造、商用市場,日本電工、村田製作所、京瓷等業績好于各大巨頭,在消費電子整機領域正在走向全面覆滅;而降薪、裁員在日本是政治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但是,恐怕也是最終不得不進行的選擇。

  即便如此,也難以扭轉大勢:如今,日本已經是電視機和音響的凈進口國,這不是偶然。

熱詞:

  • 日本企業
  • 日本數碼相機
  • 重組
  • 降薪
  • 電子業
  • 日本政府
  • 日企
  • 日本本土
  • 偶然因素
  • 消費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