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37年收藏2萬多份報紙 一家兩代人都受益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淮安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報紙,是一種文化産品,多數人僅僅把它當作一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可是,家住上海西路匯豐園小區的朱錦明先生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通過讀報不僅能獲得信息,還能學到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從中受益頗多。基於這個原因,今年已經55歲的朱錦明花了37年的時間收藏了2萬多份報紙,並且收藏仍在繼續。

  8日下午,記者來到朱錦明家,書房的桌子上擺著厚厚的4摞報紙,他正在翻看這些厚重的“史料”。走進書房,記者發現一個木頭架子,上面擺放著一摞摞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報紙。“這只是一小部分,是我搬到淮安市區後收藏的。年代更久遠的報紙在老家阜寧,淮安區也有一部分,每年都要回去幾次,翻曬一下,以免壞掉。”

  邂逅新聞從業者,與報紙結緣

  從1976年收藏報紙至今,朱錦明共收藏《解放軍報》、《戰友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文匯報》、《淮安日報》、《淮海晚報》等20多種現在仍刊發的報紙,另外還有早已停刊的《基建工程兵報》、《鐵道兵報》等。“雖然沒有統計報紙的具體數量,但保守的估計應該在2萬份以上。”

  據了解,朱錦明1976年入伍,在北京軍區服役,退伍後來到淮安工作,所以他收藏的大都是軍隊和這些地方的報紙。“我在部隊工作的時候,偶然結識了當時的新聞工作者李昂(原名袁良),在他的熏陶下,在部隊成了一名宣傳幹事。”這期間,朱錦明不但喜歡讀報,而且經常寫新聞稿件,還曾經協助李昂編寫《新聞與寫作》一書。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踏上報紙收藏之路。

  工作有竅門,得益讀報多

  朱錦明現在是市區某街道物管辦的一名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都與小區物業、業主相關,所以在讀報時特別關注這方面的報道。看到相關報道,都會記下來,細細揣摩,在工作中遇到類似的問題便會拿出來參考。

  “前幾年金佳園小區遭遇停車難,物業打算在小區內改建停車場,這一舉動遭到了小區部分業主的強烈反對。這時我想到了90年代《北京晚報》上刊登的《‘毀綠’建停車場為哪般?》的報道,根據文中提到的方法,我協助街道一位領導不但做通了物業的工作,而且幾次上門與業主溝通,最後妥善解決了這一問題。”

  據了解,朱錦明每年參與協調業主與物業及業主間的矛盾上百起,涉及小區配套用房、業主房屋漏水、小區綠化、停車糾紛、鄰里關係等問題。街道辦的領導談起對他的印象,“不知道他哪來那麼多點子,總是能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把事情處理妥當。”殊不知他的“點子”大部分都來源於那些在別人看來已經過期的廢舊報紙。

  兒女今成才,老報紙有大功勞

  朱錦明夫婦育有一兒一女,女兒現在就教于北京某高校,兒子是在讀研究生。“孩子們是在讀報中長大的,他們能成才,與這些老報紙有很大關係。”

  朱錦明在北京軍區服役時,部隊駐地隔壁便是《體育報》所在地,他經常過去向編輯請教問題。“記得在《體育報》編輯部觀看中國女排在奪得第五冠接受採訪時,運動員面對高額獎金仍然堅持“怎麼節省怎麼花”。我連夜以這句話為題寫了一篇評論給當時的編輯紀俊鋒。“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朱錦明經常拿著這篇文章教育子女。“怎麼節省怎麼花”已成為一家人的座右銘,兒子一雙穿了6年的膠鞋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2010年他的兒子放棄了頗有前途的選調生工作,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朱錦明告訴記者,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也是受了報紙的影響:前幾年他對《北京晚報》報道錢學森的事跡非常感興趣,幾篇文章反復讀,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

熱詞:

  • 收藏
  • 體育報
  • 北京晚報
  • 業主
  • 史料
  • 戰友報
  • 解放軍報
  • 文匯報
  • 科學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