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四川大巴山區:農民住新居有了新生活帶來好心情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2: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成都4月6日電(謝興才、楊迪)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中嶺村大水井聚居點採訪,正好趕上一群村民扛著鋤頭結隊經過村口。這樣的場面自打“包産到戶”後就很難見到了,他們要去做什麼?“我們是‘下班’回家。”村民羅佳祥説,他們是村裏一個觀光農業産業園裏做工的村民,每天早上8點“上班”、傍晚5點“下班”。

  原來,這是當地實施扶貧項目“巴山新居”工程帶來的新氣象。“巴山新居”工程以“新房舍、新産業、新設施、新風尚”為主要內容,將那些原本分散居住在川東北大巴山區的農民聚到一起居住,為他們按照現代新農村標準興建的居所,並就地發展産業,幫助他們消除家庭貧困。

  中嶺村是“巴山新居”工程的試點村。據村支書陳其富介紹,中嶺村大水井聚居點在2011年5月開始動工修建,到今年春節前已有77戶搬進了新居。

  為了讓村民聚居後有長遠的謀生出路,村裏流轉土地2000多畝,從外地引進了幾家大型企業分別發展生豬養殖、觀光農業和黃金梨種植,並同步帶動發展鄉村旅遊業。這幾家公司就地招工,現在每天的用工量約400個,全部建成後用工量還要增加。也就是説,村民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還可得到勞務收入。

  村民羅其全的新家是一座川北民居風格的小樓,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等功能分區合理,電腦、平板電視等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修房花了12萬,其中政府補貼了2萬,其餘的就找親戚借點、政府協調貸點,加上積蓄就夠了。”羅齊全説,自家有3畝地,過去自己種糧食,起早摸黑累出病,一年到頭也只能糊口,其他生活開支主要還靠兒子外出打工。

  現在,羅齊全把土地租給果業公司,一年光租金就有2000多元;兒媳婦在果業公司上班,一年能掙2萬元左右;自己和老伴則在家裏經營“農家樂”,做點小生意。“不算兒子打工掙的,我們一年掙個四五萬塊也不是問題。”老羅高興地説。

  在大水井聚居點,一幢幢新房依山就勢,風格統一又錯落有致,一樓一底,青瓦白墻;水泥路、石板路連通各幢新房院落,院落間佈滿綠化帶;聚居點內,農家超市、農家書屋、休閒廣場、便民服務室、衛生室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陳其富透露,中嶺村一共規劃了6個聚居點,目前已啟動建設3個,全部建成後,615戶村民都將住進新居;産業發展方面,已有的3家公司可輻射4個聚居點,剩下的兩個點則通過“專合組織+大戶”帶動的模式搞規模化種植、養殖業。

  “我們建‘巴山新居’,就是要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有奔頭。”陳其富説。

  巴中地處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今後10年內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

  巴中市委農辦主任葉明生表示,巴中提出建設“巴山新居”工程是為了改變這片貧困山區、革命老區長久以來經濟落後、發展不平衡的面貌。“我們計劃用10年的時間完成全市近41萬戶的‘巴山新居’建設,大膽探索用市場化手段解決建設佔地、資金、人口聚居和産業規模經營的問題。”葉明生説。

熱詞:

  • 大巴山區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巴山新居
  • 村民
  • 新農村
  • 嶺村
  • 農家樂
  • 包産到戶
  • 大水井
  • 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