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經濟學人》智庫公佈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熱土——全球標桿城市競爭力》的PDF版封面。
城市間相互比拼,拼人力資源,比商業環境。這類指標歷來是各種排名榜熱衷的內容。
日前,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智庫(EIU)發佈的一項報告,更是讓這種“排名文化”白熱化。這份報告關注的是“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指數”,從各個城市展現出來的吸引資本、商業、人才和遊客的能力,讓全球的主要城市“排排坐”,比拼競爭力。
紐約高居榜首,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城市”。在中國的城市中,香港排名第四,北京和上海則分列第39和43位。
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
1 紐約
2 倫敦
3 新加坡
4 巴黎
4 香港
6 東京
7 蘇黎世
8 華盛頓
9 芝加哥
10 波士頓
37 台北
39 北京
43 上海
52 深圳
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排名
1 天津
2 深圳
3 大連
4 紐約
5 多哈
6 廣州
7 上海
8 東京
9 重慶
10北京
八個類別中排名首位的城市分別為:天津(經濟實力);都柏林(人力資本)、蘇黎世(金融成熟度、體制有效性、社會和文化特色);溫哥華(實體資本);倫敦(全球吸引力)蒙特利爾(環境和自然災害)
“競爭力是整體概念”
什麼決定一個城市的競爭力?經濟是唯一標準嗎?
正如《經濟學人》智庫在其研究報告中所言:“競爭力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當然,經濟規模和增速很重要,但其他的幾個因素則共同決定一個城市的整體競爭力。這包括商業和監管環境,人力資本的質量和城市的生活品質等。”
由此,這份委託花旗銀行完成的報告中列舉了經濟實力、有形資本、金融成熟度、體制有效性、社會和文化特色、人力資本、環境和自然災害、全球吸引力等8個指標。通過比較這8個指標,得出全球前120個“最有競爭力城市”。
在榜單中,紐約以71.4的總分拔得頭籌,倫敦及新加坡分列“榜眼”、“探花”,香港則與巴黎並列第四。
多樣性激發紐約創造力
前述報告認為,紐約得第一,主要是因為紐約集就業機會多元化、生活品質佳等條件于一體,8個指標面面俱到,“不偏科”。本報記者從紐約市政府網站獲悉的聲明也印證了這一點,“紐約的經濟復蘇指數位居全美之首。在過去兩年中,紐約創造的工作機會比美國其他的10個大城市加起來的總合還要多。”
最新消息顯示,紐約市長邁克爾 布隆伯格正在紐約打造一個新的“矽谷”,眾多高科技企業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嶄露頭角。在過去5年,紐約的IT精英以年30%的增速增長。
對於紐約獲得“最有競爭力城市”殊榮,邁克爾 布隆伯格發表聲明稱:“《經濟學人》的報告確認了紐約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那就是,如果你想從事商業,想創造一款新産品或者你有一個好主意,到紐約來!紐約高居榜首,這完全不意外,我認為,這一方面歸功於紐約市政府的投資和管理,另一方面歸功於紐約人舉世聞名的創新和創造能力。”
“全球化的經濟讓大城市之間的競爭比以往更重要。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辜負我們為紐約所贏得的榮譽。”邁克爾 布隆伯格在聲明中提到。
在此前的一個公開場合,邁克爾 布隆伯格為紐約的優勢做了一番注解:“我們是全世界最富多樣性的城市。豐富的多樣性孕育了新的想法和創造。有才能的人希望住在這樣一個地方,那裏不僅提供最好的工作機會,也提供最強的文化吸引力和最高的生活品質。”
歐美“老城”人文色彩濃
除紐約外,在排名前30的城市中,老牌歐美國家的城市一共有21個。前述報告認為,歐洲和美國的城市儘管存在基礎設施老化、財政赤字高企等令人擔憂的問題,但他們依然能吸引資本、公司、人才及遊客。他們完善的體制優勢、濃厚的人文色彩和優良的人居環境等,抵消了經濟增長方面的不足。
對此,《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預測總監裏奧 阿布魯澤塞表示:“經濟活力隨處可見,特別是亞洲城市,但美國和歐洲城市具有傳統優勢,這為它們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這些發達城市尤其善於吸引全球各地的一流人才。”
深圳大連等可圈可點
老牌歐美國家的城市並非一枝獨秀。在報告中,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新興市場國家,其中亞洲國家城市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在經濟實力這一項上,排名前20的城市中包括15個亞洲城市,其中12個是中國城市。在前10名中,天津高居榜首,深圳、大連緊隨其後。此外,廣州、上海、重慶和北京分列第6、7、9、10位。
對此,一位在全球120個國家擁有連鎖店的商業集團總裁表示,他的企業把未來擴張的方向定位於“戰略性的國家以及主要的城市”。在其看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許多公司都渴望進入中國市場,但他們則具體根據城市來判斷,把那裏作為中國市場的立足點。
不過,報告也指出,基礎設施投資將推動新興市場增長,但仍不足以保證對未來人才的吸引力。報告認為,未來數十年,新興市場城市所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之一為是否能夠在大力開發摩天大廈、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同時,投資其他對吸引和培養未來人才至關重要的軟體設施,包括教育、生活質量、個人自由等。
若能提升這些方面的競爭力,布宜諾斯艾利斯(第60名)、約翰內斯堡(第67名)和開普敦(第73名)等拉美和非洲城市的排名可得到迅速提升。
中等城市促全球增長
在城市之間的競爭中,是不是越大的城市越好?
那些“超級城市”(指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都市)能憑藉規模在排名中取勝麼?
《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也專門探討了城市的“規模”與“競爭力”的關係: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帶來優勢,企業擁有更多的勞動力,産品也擁有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服務。
馬丁繁榮研究所的凱文 斯德萊瑞克指出,規模能産生許多優勢,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規模上,如果你的規模是別人的兩倍,那你在其他事情上的優勢可能不止兩倍,比如創造力。”
然而,報告還指出,單一的城市規模已不再決定一個城市的增長實力。儘管諸如紐約和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依然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但與此同時,那些規模小的城市,如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則能在“彈丸之地”崛起為有競爭力的城市。
在23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中,僅有9個入圍經濟實力排名的前30名。而中等規模城市,成為報告青睞的全球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報告認為,人口在200萬至500萬之間的中間層中型城市總體增長最快,如阿布扎比、萬隆、大連、杭州、河內、普納、青島和泗水。未來五年,這些中型城市預計的總體年增長率可達8.7%,超出眾多公司關注的大城市。
凱文 斯德萊瑞克表示:“唯一能讓一個城市在發展軌道上衰落的方式,就是缺乏足夠的合適類型的人才或者不能吸引這種類型的人才。”
本報記者 顏穎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