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皖南山區:採茶工緊缺困擾茶業發展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1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合肥3月30日電(記者王立武)記者近期在皖南山區名茶之鄉採訪時注意到,因青壯年大批外出務工,造成當地採茶工嚴重短缺,茶園裏忙碌的多是60歲左右的老人。當地茶葉專家和鄉鎮幹部表示,要穩定茶葉等山區傳統農産品有效供給,繞不過目前日漸嚴重的用工荒難題,必須想方設法加大對這些傳統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皖南山區盛産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名茶。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鄉鄉長余薦鵬告訴記者,每年春節一過,茶園多的農戶就不得不趕緊四處招聘採茶工。目前,一個採茶工日工資已經漲到100元,還要包吃包住、報銷往返車費。

  “現在農村裏的年輕人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寧願外出務工闖蕩,也不願意在家從事茶葉生産。”余薦鵬感嘆:民歌小調《採茶姑娘》吟唱的“百花開放好春光、採茶姑娘滿山崗”熱烈歡快的情景已經消逝多年。

  徽州區是黃山毛峰的原産地。黃山毛峰創始人謝正安第五代傳人謝一平告訴記者,由於採茶工緊缺,一方面將導致春茶鮮葉不能及時採甚至棄採,或者改製成大宗茶,降低了春茶生産效益;另一方面採茶工緊缺將造成茶葉採摘不規範,採摘下來的茶青不標準,將影響今年春茶整體質量,並最終導致茶企效益減少。

  富溪鄉富溪村漕溪村民組王海榮家有17畝茶園,全靠他和老伴打理。眼看就要進入採摘旺季,王海榮因為請不到採茶工急得團團轉,如果過兩天還請不到採茶工,茶葉就要變為樹葉。

  今年50多歲的王海榮10年前也曾到外地打工。他説:“我們這一代茶農,當年只在農閒時出門打工,茶季時回村制茶。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是季節性流動,茶季也不回鄉了,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回家。”

  “因為青壯年勞力外出,徽州區有不少地處深山的優質茶園已經拋荒,多年培育的名優茶樹漸漸成為‘野茶’。”徽州區茶葉站站長蔣志文説,“好茶葉是‘種’出來的。茶園打理是個苦活、細活。一株茶樹,從扦插茶苗到成年採摘,短則3年、長則5年,年年都要深挖淺耕、培土追肥、定型修剪、防蟲保苗,年老體弱難以承受這樣艱苦的作業。”

  余薦鵬向記者算了兩筆賬,意在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山區農村現在為何留不住青壯勞力:

  近年來,隨著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持續攀升,以黃山市為例,2008年以來糧食和食用油價格上漲25%以上。山區缺乏耕地,林農糧食全年靠購買,茶農生活費用支出因此明顯加大。據調查,2010年與2008年相比,黃山市山區林農僅用於購買糧食和食用油的開支,人均就增加了207元。

  2002年國家啟動了良種補貼政策,從大豆試點開始,目前已擴大到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馬鈴薯等農産品。據統計,目前糧食主産區農民直接受益的農業補貼合計達到每年每畝84元,而以林茶為生的山區農民,種茶沒有任何補貼,承擔公益林建設的補償僅為每年每畝15元,茶農與糧産區農民相比,兩者享受的國家補貼相差每年每畝69元。

  余薦鵬認為,當前亟須出臺政策讓山區茶林果等特色農産品也參照糧棉油國家補貼政策標準給予補貼,以確保茶農收入長久穩步增長、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據了解,採茶工的稀缺如今已成了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各産茶區的相同困境。

熱詞:

  • 皖南山區
  • 茶業發展
  • 山區農民
  • 山區農村
  • 茶園
  • 茶農
  • 採摘
  • 黃山毛峰
  • 良種補貼
  • 追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