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電源佈局和電源結構亟待調整優化
長期以來,我國大區電網存在電源分佈不合理,造成電源結構(基、腰、峰荷電源)性矛盾,即電網嚴重缺調峰電源,是當前電源緊張和阻礙節能減排的關鍵。
首先,我國電力一次能源構成不合理,品種單一。
目前,我國水電佔20%以上,煤電70%以上,核電、抽水蓄能、燃氣電廠極少,合起來不足10%,燃煤發電量佔總發電量80%以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很大。核電極少,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只是最近幾年才開發利用。
其次,我國電源結構不合理。
電力一次能源結構不合理必然導致電源結構不合理。水電佔20%多,且多是徑流,西南水電年利用4000小時以上,汛期大發,帶基荷,供水期可提供調峰也不足10%。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電網進入超高壓、大電網、大機組時期,執行“以大代小”、“以煤代油”政策;原日內開停作主力調峰的小火電、油電近億千瓦,逐年關停,至2010年小火電、油電關停8100萬千瓦,原調峰率高的油電大機組改為煤電,但卻沒有規劃補建峰荷電源,致使調峰矛盾凸顯,至今時過20年,矛盾依舊,實屬決策嚴重失誤。
發展熱電沒有嚴格執行國家“以熱定電”的原則,機組多為30萬千瓦打孔抽汽的,只允許調峰10%。主要新增低碳大機組合理調峰率為20%,故現有水、火電合理調峰率約為總電源15%-20%,遠不能滿足電網40%-50%峰谷差的調整要求。
特別是電源結構性矛盾,造成嚴重缺調峰電源,尚未引起重視。一些決策領導和專家只談“發電能源結構”,即煤、水、油、核、新能源的比重,這是必要的,而重要的“基荷、腰荷、峰荷電源結構”甚至未提出這個概念,電源規劃中只列電量、最大電力和備用容量,列峰谷差,但不做調峰方案。上世紀八十年代幾個大區電網都曾長期存在峰荷電源不足,頻繁拉閘限電,成為困擾調度的嚴重問題。但籠統地歸因于缺裝機容量,有大區電氣工程學會組織召開水、火電設計院及網省局專家“調峰專題會”,一致認為建設抽水蓄能電站迫在眉睫,建議調整原規劃項目以100萬kW抽水蓄能替代同容量煤電規劃項目。但決策領導以所謂的有煤電項目才有電煤指標的説法,一味地爭上港口、路口煤電項目,使建議告吹。以後30萬kW以上火電機裝了一批,電源有餘了,但調峰矛盾更加突出,小火電難以停下去。雖採取了5.0萬kW及以下火電機組每日開停調峰,又迫使10萬kW煤電機組開停。進一步迫使30萬以上機組深度調峰,60萬機組非常規調峰降出力到50%。制粉、除灰、油、汽、水等系統頻繁調整,煤耗高,磨損大,不經濟,不安全,電網安全經濟調度無法進行。又搞一批20、30萬機組輪流開一天停兩天,電廠抵制,曾發生過有20萬、30萬機組冷備用、高峰時拉閘的極不合理局面。
雖已有聯網錯峰,仍在搞火電機組非常規調峰,在組織用戶有序用電,高峰讓電以保生活用電,這不正是調峰矛盾嗎?發生高峰時頻繁拉閘的極不合理局面仍然存在。
因此,多年來一直迫使超臨界和超超臨界60萬-100萬千瓦機組非常規調峰,低谷時出力壓到50%亞臨界運行,使低碳機組高碳運行。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電網每年增長的用電負荷,其峰谷差將超過50%,如繼續增建低碳煤電大機組,必將繼續強迫其非常規調峰,豈不惡性循環。目前東中部電網出現缺電,實際是缺調峰電源,目前調峰電源約佔總電源的15%-20%。因此調整電源佈局和電源結構已迫不亟待。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合理的電源結構,使基、腰、峰荷電源保持最佳比例,一般峰荷電源佔總裝機容量25%~35%。峰荷電源首選是抽水蓄能,其裝機比重較高。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抽水蓄能規模始終按電源結構最優原則確定,1980年佔總裝機8.01%,1990年佔9.03%,1999年佔9.4%。且認為應始終保持10%-15%的最優比重,並由政策規定不必逐個將其上網電價待財務評價,而由九大電力公司統一還貸。
我國南方電網公司2006年成立調峰調頻發電公司,2009年派專家到日本考察抽水蓄能發展歷史和運營現狀。目前廣東電網有2個240萬千瓦的抽水蓄能電站,佔廣東電網8%,在建4座共760萬千瓦,2015年將達10%。
我國蓄能電站不足2%,合理的比例應保持10%以上,才能適應風電、核電發展和火電大機組的高效運行。
風電因其間隙性、波動性特點,因此開發百萬千瓦或更大的風電場,主要需解決並網、蓄能和勵磁的問題。
風電與常規水電配合
風電、水電年度分佈特性:冬春季雨少風多,水電為供(或枯)水期,水電少而風電為大發期;汛期雨多風少,正是水電大發,而風電少發正可檢修。二者能量互補。
常規水電年利用小時低,南方的約4000小時左右,東北、西北水電主要用於調峰,利用小時數2000—3000,故水電線路送電年利用小時低,供水(或枯)水期更低,如果水電送出線路沿途有風電接入,風水打捆風主水從最為有利,不但少建風電輸電專線;而水電調峰機可作壓水調相運行,其調峰水量存入水庫備用。特別是調相機組可作風電間隙補償,或緩衝風電波動性衝擊。還可輸出無功作風電勵磁電源。
再在受端電網中,盡可能在大城市附近選建抽水蓄能電站,以降低輸電功率損耗和電壓損耗,實現就地調峰平衡和無功平衡。
利用棄風産生的電量,抽梯級水電的下庫水到上庫蓄能。
大電網易於接納幾十萬至幾百萬千瓦的大風電:
大風電可分組直接併入鄰近的大區受端超高壓網架,與其它電源一樣,直接供用戶使用,其波動性、間隙性在大電網中易於接納吸收,因有水、火電機組AGC配合,其綜合可調容量足夠適應;抽水蓄能更有快速負荷跟蹤能力,可有效減少風電場對電網的衝擊。
每日電網兩個低谷用電時段,約6—8小時利用棄風抽水蓄能(盡力在大城市附近建廠址),雖是4度換3度(美國已有5度換4度的報道),但轉換成可貴的峰荷電源,而且是雙倍的綠色的峰荷電源(如用煤電抽水,則排放不減),從而推動風電發展。
西歐濱海國家
配套發展經驗可供借鑒
據歐洲風能協會研究報告的觀點,電網接納更多風電是經濟性和政策性問題,不是技術水平和運行問題,德、法、丹麥、西班牙等西歐瀕海國家對風電並網以及電網如何適應作了深入研究,結論是,風電容量可佔總電源比例超過20%。其風、蓄配合,改善電源結構,是促進風電發展的主要經驗:
西班牙風電裝機佔總裝機20%,發電量佔8.7%,核電佔15%,抽水蓄能約10%。
德國風電佔總裝機17%,電量佔總7%,水電比重很低,消納風電措施除與歐洲電網強聯外,建設抽水蓄能電站超過10%。
法國是核電大國,水電資源豐富,已開發92%,強調多能互補,積極發展風電,配套建抽水蓄能約佔總電源13%,電源結構較優。
風電國度丹麥風電裝機已達總容量25%,發電量佔16%,規劃2025年風電比重達50%。全國電網與北歐強大電網相聯,利用北部挪威水電大國錯峰蓄能,可很好實現匹配調峰,使挪威成為理想的抽水蓄能國度,從而提高其風電利用率。
案例分析:為分析電源結構性矛盾,設一個電網冬季典型日發電曲線,研究在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政策指導下,優化電源佈局和結構,尋求最佳調峰方案。(注:用百分製作圖,概念清晰,取開機容量PM=100%=1.0pu.。(如圖))
圖表清晰説明,在以煤電為主,缺油少氣的國情下,除大力開發西部水電,當務之急要大力發展風電,配套建設抽水蓄能,實現電源結構優化。可獲以下六項巨大效益:
第一、全國風電(上網容量)、抽水蓄能各佔受端電網總電源10%配合開發,替代20%的煤電裝機,如“十二五”末電源總規模15億千瓦,煤電則可少裝3億千瓦,使電源結構改善後取得大幅度節能減排,並減少輸煤輸電壓力。
第二、風蓄配合,排除煤電高效機組低碳運行狀況,提高負荷率,年利用小時可由目前的4000多升到6000多,使運行機組大幅節能減排,且減少磨損,安全運行。
第三、利用常規水電、風電年度分佈特性:實現風水互補,推動風電發展。
第四、受端電網中建抽水蓄能,可讓西部送來的輸電通道帶基荷,輸送電力年利用小時可由設計5000小時提高到7500小時,則3通道可以替代4通道,節省大量投資。
第五、抽水蓄能增加受端電源(有功和無功)支持,提高電網穩定性,特別是發電機的強行磁勵,提供防止電壓崩潰的動態無功。
第六、抽水蓄能在電網中調頻調相黑啟動事故備用等,有利於提高電網抵禦自然災害,軍事打擊,恐怖活動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蓄配合
改善電源結構條件更成熟
目前我國東中部電網,華北、山東、廣東電網,主要是缺調峰電源,故提出優先大力發展風電,配套建設抽水蓄能,形成風抽水電為主的調峰電源,再選建一批燃氣發電,可利用城市附近關停的10~20萬千瓦機組的基礎,投資少,見效快,加上常規水電調峰10%,使峰荷電源不少於總電源35%,這正是優化電源佈局和電源結構的急需,且達到大幅度降低煤電裝機比重目的。以上是電力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首要措施。
近幾年各省區風電發展方興未艾,其中酒泉集中開發1000萬千瓦並於西北750千伏電網,東北2011年末已達1500萬千瓦,日發電1.3億千瓦時,華北電網已超過1000萬千瓦。電網低谷用電時,風電被關停情況下,東北電網2010年風電量達10%。
已知我國東部沿海、山東及遼東半島、東北吉林、黑龍江、內蒙東部和華北電網北部是風電的豐富地區。抽水蓄能除上海外,東中部各省都有,東北就有3000萬千瓦的站址,已規劃好11處1250萬千瓦。
風電、抽水蓄能技術成熟,儲能效率、工程造價、使用壽命及總體對環境影響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近半年,我國領導與一些發達國家領導人互訪中,或國際會議中,談經貿合作都有新能源,西歐濱海國家風蓄配套和日本抽水蓄能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借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正是我國急需。當前世界經濟處在衰退時期,我們正處於買方市場低位。
基於以上分析,我國東中部既有豐富的風能和抽水蓄能站點,又靠近大電網,電網的電源結構性矛盾又亟待調整改善,因此,建議大力開發,大中小相結合,小的各省區分散開發,就近上網;百萬千瓦級的,由中央集中財力完成,建成為 “風、蓄配合”的綠色峰荷電源,對電網發揮巨大節能減排為主的上述六項效益。
注:本期刊載內容節選自《既解決缺電、又實現節能減排的重大建議》。
作者簡介
黃英矩:原東北電網調度局副總工,原東北經濟區規劃辦(省部級)正處級幹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網專家,教授級高工。
郭象容:原東北電網公司副總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網專家,教授級高工。
蔣建民:原東北電網公司副總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網專家,教授級高工。
蒙定中:原電力部生産司教授級高工,國際大電網CIGRE和美IEEE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