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伊麗莎白二世:60年巨變中的不變女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週末畫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伊麗莎白二世

  在一個巨變時代,一個不變的女王,或許就是一個傳奇。

  在2012年,英國將迎來隆重的女王登基60週年慶典。自1952年2月6日登上寶座至今,85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已成為除維多利亞女王之外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君主。今天的英國王室,或許在某些人眼中依然保守而刻板,但與當初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時相比,它正在朝著更富時代感、更具親和力的方向蛻變,也成為英國人維繫愛國主義價值的一個象徵。一甲子歷史的轉合之間,老舊的英國王室在今天的英國政治新格局中處於怎樣的地位?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會讓英國的王室繼續存在或者廢止?從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治英”60年的一些故事和細節中,我們或能尋覓到答案的線索。

  作為“大眾服務者”的女王

  “我將繼續為大眾服務,直到我生命的結束。”

  60年前這一天的清晨(1952年2月6日),在她突然變身為女王的時刻,伊麗莎白正從肯尼亞的一個樹上旅館,觀看著一頭在水池拱土的犀牛。愛丁堡公爵就在她的身旁,第一個婉轉地將她父王病逝、她已成為女王的消息,傳達給這位25歲的公主。

  本來,這只是伊麗莎白夫婦一次海外旅行的開始。但在英格蘭的桑德靈厄姆,早上7時30分,英王喬治六世的貼身男僕詹姆斯麥克唐納給國王送早茶時,卻發現國王已因心臟病突發于夜間病逝。而最早聽到國王去世消息,並流下熱淚的,有兩個人。一位是時任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另一位則是伊麗莎白。前者可以説是英國的“兩朝老臣”,他對國王的深厚感情可想而知,不過這個死訊其實對他的影響並不太大,他還是在3年後徹底退出了政壇;而剛剛即位的伊麗莎白二世卻不同,她明白自己的王位不可能像首相的職位那樣可以“離任”,所以她眼中的熱淚,其實是在悼念父王的同時,又多了一層更深的含義。

  當英國廣播公司通過無線電廣播公佈國王死訊時,許多倫敦街頭的聽眾放聲痛哭。駕車者在街上停下他們的汽車,然後下車脫帽站立以示敬意哀悼。一項民調顯示,當時30%的英國人依然認為是上帝選擇了女王。但在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時的英國,卻仍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走出。當時的英國經濟低迷、百業凋敝。同時,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去殖民化潮流”令英國這個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的全球勢力每況愈下。這樣的大背景對於伊麗莎白二世來説,肯定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她需要重新尋找作為君主的自身定位,並領導王室家族應對艱難時代的挑戰。

  伊麗莎白二世曾在青少年時代研讀英國憲法,並且在二戰期間在坎伯利的輔助地方勤務部隊服役,當一名運輸車隊司機,官銜少尉。這也讓她認識到,現代英國王室的責任在於秉承父親對國民的“奉獻”與“服務”。按照母親王太后的建議,伊麗莎白二世把自己視為“體現民眾對國家之熱愛的工具”,她以強烈的責任感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成為英國人心目中鞠躬盡瘁的典範。就這樣,女王隨後的生活都被各種會議、訪談、公共活動所佔據。根據王室傳記披露,每天早上女王在用過簡單的麥片早餐後就開始處理信件和國事。一天之中,她可能需要參加數個會見,下午和晚間還會安排公開活動。白金漢宮的官方網站有這樣一句話:“通常,白金漢宮的最後一盞燈會在女王處理完國事後熄滅。”即使在登基60週年的紀念講話中,年邁的女王依然保持著當初登基時的年輕信念。她説:“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將繼續為大眾服務,直到我生命的結束。”

  這位不具有實際政治權力的君主,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全英國“大眾服務者”的角色。在位期間,她出訪過116個國家地區,迎來送走12位英國首相,曾出訪海外300多次,在英國各地訪問2.5萬多次,主持了超過100次國宴,收到過350萬封信件,授予了近40萬個榮譽頭銜和獎項。可以説,她的女王生涯是在奔波與操勞中度過的,這也為她贏得了人們的愛戴。

  遭遇“信任危機”的女王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如此遭人痛恨。”

  然而,英國王室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整個社會已經改變,而以女王為首的王室還在以迂腐的姿態墨守陳規、不通人情之時,人們對於王室和女王也會産生質疑。王室的“信任危機”最嚴重的一次,就發生在“人民王妃”戴安娜去世之後。

  1997年,被排除在王室家庭之外的戴安娜王妃去世。女王本人以及所有王室成員所表現出的冷漠、無情以及與公眾情感的脫節,遭到了英國社會的普遍質疑與批評。2006年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女王》便重現了伊麗莎白二世在這個艱難時刻的故事:

  當時,固執的女王在戴安娜去世後,依然攜家人外出狩獵,白金漢宮也遲遲沒有降半旗致哀。這樣做的理由是,歷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先例。當時的新任首相布萊爾覺得王室這種做法欠妥,因而三番四次打電話向女王提出建議,希望她趕快回到倫敦公開弔唁戴妃。在布萊爾等人的苦口勸説下,女王和王室成員在兩天后才返回倫敦,但這種回避的態度令王室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機。支持女王退位的英國人增加了一倍,而支持廢除君主制的人一度達到全國人口的1/4。一些英國媒體批評説,女王“過於拘泥于王室禮儀”,對戴妃的死表現得漠不關心,這令英國人感到失望。電影《女王》還有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當女王到民眾在倫敦自發組織的悼念地致以哀悼時,她發現地面上一束百合花格外醒目,花下是一張悼念戴妃的卡片,上面寫著:他們的手上沾著你的血。

  這行字無疑刺痛了同為女人的伊麗莎白二世的眼睛,令她傷心不已。英國王室與它的“臣民”之間的鴻溝或者説矛盾已經如此巨大了嗎?從登基之初的萬眾支持,到戴妃之死時“1/4民眾支持廢除君主制”,其落差不可謂不大。女王當時的心情,或可借用女王的扮演者海倫米倫在電影中的臺詞表達:“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如此遭人痛恨。”

  雖然王室這次遲來的“危機公關”,最終還是換回了民眾對女王的諒解,但君主制的存廢問題,自此一直在英國被人們討論著。在2011年的威廉王子大婚前後,王室的存廢再一次被人們熱議。《Monocle》雜誌曾做了一番漫畫式的遐想:倫敦憤怒的市民包圍了王宮,女王一家人正帶著行李和狗糧準備乘直升機出逃,在白金漢宮的屋頂上,菲利普親王大聲地在向侍從們喊話:“不要屈服於這些暴徒。”就在這時,白金漢宮的大門已經被憤怒的人群砸開……

  當然,這只是新聞媒體開的一個惡意玩笑。實際上,通過暴力革命達到這個目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格拉斯哥大學的亞當湯姆金教授,在談到廢除君主制的可能性時説:“只有通過立法才會發生。”而它的前提是“政府認為有必要廢除,認為廢除君主制對國家更有利”。

  市場調研機構Ipsos-Mori發佈的1993年~2006年調查數據顯示,英國人幾乎從來不打算拋棄王室,這些年來,對王室的支持率僅有兩次跌到70%以下。在最近的女王登基60週年之際,英國超過80%的人對女王表示愛戴,創下了自女王1952年登基以來的最高紀錄。顯然,英國人目前還不希望廢除他們習以為常的君主制,徹底告別這位和藹慈祥甚至開始平民化的女王。

  乘坐“平民火車”的女王

  “將女王視為一個亮晶晶的裝飾品是誤解。”

  早晨的11點左右,倫敦的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現許多警察,乘客們還在猜測是不是有什麼掃毒行動或是有搖滾明星將要上車時,卻發現一名戴著頭巾的老太太一手挎著提包、一手拿著一把鮮花準備乘車。有人突然認出,這不是女王陛下嗎?的確,這就是如假包換的英女王,她要乘坐這列普通客車前往英格蘭東部的金斯林,然後再到自己的桑德靈厄姆王室莊園度自己的聖誕假期。列車公司的官員説,女王是提前幾天買票乘坐這趟列車的,女王甚至還得到了老年人打折的優待。相比之下,使用英國王室的專列則代價昂貴,每次出行差不多要花費數萬英鎊。

  在最近的女王登基週年慶典之前,就有政府官員呼籲,買一艘新的遊艇作為禮物送給女王,以感謝她對國家的貢獻。首相卡梅倫則立即反駁了這種觀點,稱自己支持女王獲得新遊艇,但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用納稅人的錢為女王買新遊艇“不合適”,女王應該自己埋單。

  英國政府連女王的一艘遊艇都嫌貴,也從側面反映了英國當前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實際上,英國王室的專屬遊艇“不列顛尼亞號”于1997年退役,此後女王一直沒有購買遊艇。這種“節儉”只是王室開支近年不斷減少的眾多事例之一。

  就個人而言,女王成長于二戰的艱苦歲月,本身又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此生活習慣相對簡樸。甚至有英國媒體挖掘出了一條被伊麗莎白女王循環利用多年的“舊裙”。她曾經穿著這條裙子出現在不同的慶典場合,每次都略加修飾,讓人以為是一條新裙子。在這個節儉成癖的女王推動下,與1992年相比,王室目前的日常開支壓縮了近一半。但即使如此,王室每年仍花費英國納稅人數千萬英鎊,這令不少人感到不滿,其中以工黨議員尤甚。一些英國人批評,儘管女王節儉,但其他王室成員“奢侈”的生活方式仍令人生厭。

  女王的節儉究竟是個人癖好,還是不得不如此為之?恐怕還是後者更多一些。王室在國家遇到經濟困難時提出節支,是個重要的姿態。在如今的英國,王室和女王早已不是高高在上,他們反而需要主動貼近民眾,讓自己更加“平民化”。如此,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能更順利地履行自己象徵國家精神、身先士卒的職責。“平民化”的最佳示範,就是和小老百姓一樣,財政自理。在過去,英國王室要領取政府無償給予的“年俸”,政府給王室的撥款大約為4000萬英鎊。而女王不做“社會寄生蟲的理念,讓她不斷努力減少王室的開支,例如削減王室成員數量、精簡內勤人員等等,儘量讓王室更貼近老百姓。正是這樣的表率作用,讓現任首相卡梅倫讚揚女王説,外界將女王視為一個“亮晶晶的裝飾品”是對制度的“誤解”,而實際上:“女王一直是一位全心投入、剛毅果敢和受人尊敬的女性。她是智慧和毅力的源泉。”

  就在女王登基紀念之際,《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組伊麗莎白二世的照片。從1952年,她首次通過廣播向全國發表聖誕致辭,到參加在雪後的金斯林城舉行的慶祝女王登基60週年活動,我們可以看到伊麗莎白從黑白照片上一個年輕貌美的公主變成了今天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而在這期間未曾變化的,是她一如既往的“服務”精神,為了她的人民,也為了英國的榮耀。

熱詞:

  • Ipsos-Mori
  • 伊麗莎白二世
  • 女王陛下
  • 服務
  • 誤解
  • 君主制
  • 華爾街日報
  • monocle
  • 臣民
  • 日不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