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農業科技送進門 規模生産效益高——河北種糧大戶心聲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1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石家莊3月25日電(記者杜文峰、曹國廠)在華北平原南端一望無際的田野裏,麥苗已經開始返青。董丙坤指揮著七台“鐵牛”:兩台耙地機、兩台大型旋耕機、三台播種機同時作業,他正抓住剛剛下過的一場春雨帶來的好墑情播種油葵。

  董丙坤家住河北省平鄉縣河古廟鎮董家莊村,這裡位於河北省著力打造的4000萬畝糧食生産核心區內。“我種了1200畝地,其中500畝小麥、700畝油葵。這比以前種幾畝地的時候反倒輕鬆多了。”這位42歲的農民看到記者到來,抖掉皮鞋上的土説,“原來的小型耕地、播種機,一天能耕作十多畝地,現在大型機械化操作、流水線作業,一天能耕作100來畝。這千把畝地,從種到收有幾個人就足夠了。”

  平鄉縣是“中國自行車之鄉”,這一産業帶動周邊縣市形成了大量自行車零部件生産企業。“前些年,由於打工比種地掙錢,村裏勞動力都流進了企業,土地荒了不少。”董丙坤説,他于2009年註冊了平鄉縣正欣農業合作社,把老百姓不願種的地按每畝400元的價格承包過來。

  “去年種的一茬小麥、一茬玉米,一畝地純利潤是500元;一茬油葵、一茬玉米的畝均純利潤是1000元。這1000多畝地一年就能抱個金娃娃。”董丙坤難掩心中的激動,“起初承包地是不想讓村裏地撂荒,沒想過種地還能這麼掙錢。”董丙坤説,他種地所得利潤中,農業科技因素至少佔百分之三十以上。“這叫農業科技送進門,增産增收不愁人。”

  這位高中畢業先做了幾年生意又繼續種地的新一代農民解釋説:“老一代人種地,肥料亂撒,覺得只要上足了肥料就能增産,這是很不科學的。現在配方施肥,缺啥補啥,這樣少花錢又能提高産量。”

  據平鄉縣農業局局長馬敬寬介紹,2006年全縣小麥畝産約600斤、玉米畝産約800斤。近年來,農業部門根據地塊不同,在全縣選取了5000個取土點對土壤測土配方。去年全縣27萬畝小麥單産增至778斤,玉米單産981斤,今年力爭實現小麥、玉米單産分別達到880斤、1140斤。

  董丙坤説,在種子方面,以前老百姓自留種子,種了好幾代也不換新品種,現在不行了。他希望國家加大種子研發力度,多研究出産量高、抗性強、品質好的品種來。另外,董丙坤的所有莊稼都上了保險。他説:“一畝地自己掏3元,政府給掏12元,種地心裏更有底了。”

  “國家對農業年年都很重視,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大篇幅講農業科技,種地更有奔頭兒。”董丙坤信心滿滿地説,“我準備再承包4000畝地,而且承諾比一般人承包價高出100元。”

熱詞:

  • 董丙坤
  • 農業科技
  • 測土配方
  • 種地
  • 種糧大戶
  • 玉米單産
  • 平鄉縣
  • 油葵
  • 配方施肥
  • 規模生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