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對於“中等收入者”,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明確、統一、能夠獲得廣泛認可的界定標準。現有的幾種指標體系範圍非常寬泛,不同標準之間的差距較大,得出的結果差別也很大。
界定標準的模糊引發了一些人的認識混亂和反感情緒,認為自己“被中産”了,有學者認為,這不利於提高民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認同感和滿足度。
界定標準差距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12月12日發佈《産業競爭力藍皮書》,其中認為,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這一結論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不少網友認為這一結論和人們的實際感受差距較大,認為“被中産”了。
網友“無塵界”發表微博説:“是社科院説錯了還是我聽錯了,我咋覺得日常生活和報告不符呢?”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由於缺乏相對統一的標準,使得“中等收入者”成為一個內涵與外延都難以準確把握的、不確定性的群體。國家統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社會研究機構和國外機構都曾發佈過相關界定標準。
比較不同標準就會發現,這些標準本身範圍非常寬泛,不同標準之間差距非常大。以個人年收入的上下限為例,這些標準就包括“1.63萬-3.73萬元”、“2.2萬-5.7萬元”、“2萬-16.7萬元”、“3.4萬-10萬元”等。安徽省社科院還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區分,農民居民標準是“0.3萬-0.8萬元”,城鎮居民標準是“1萬-2.5萬元”。
國家統計局重慶市調查總隊還提出“收入、資産、住房面積三者居其一”的界定方法,只要滿足三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就可視為是中等收入者。
除此之外,國外的一些研究機構也在針對我國發佈一些中等收入者的標準,如世界銀行、法國巴黎百富勤公司、美國蓋洛普調查公司、美國雅虎網站等。
由於標準不統一,各種研究對於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認識也差別較大。有的認為我國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有的認為“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2.3億人”,有的認為“目前我國的中等收入者佔全國總人口的7%左右”,還有的認為“我國中等收入者佔從業人口的25%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關於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統計方法和標準有20種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