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社的一則消息又讓人一驚,近期,菜花甜媽買菜好送的大蔥居然身價倍增。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居民反映,花10元僅能買到兩根大蔥。去年這個時候每公斤只要2.4元到2.8元的大蔥,今年每公斤價格已漲到6.6元,高的還達到7.4元,甚至接近10元。
是什麼原因使漲價後的大蔥風頭蓋過禽肉和雞蛋,事情明擺著,前年、去年大蔥多的時候,農民交售的田頭價每公斤不足0.2元,甚至還沒人要;連續兩年的壞行情讓蔥農吃足了苦頭。“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今年蔥農大大縮減了種蔥的面積。蔥少了,價格必然會上去。
現在的問題是,農民田頭交售價漲不了多少,而市場上的蔥價卻一個勁地往上竄,這根本問題就出在中間環節上。有人觀察了大蔥從地頭進入老百姓餐桌,至少要經歷“田頭小販—經紀人—運輸戶—大批發市場—小批發戶”等四、五個流通環節,每個環節都有人員成本、資金成本、利潤等等。由於層層加價,到市民手裏,往往是“市民花一元,菜農得一毛”,去年大白菜農民地頭價一斤只有一毛,甚至只有五分,在城裏賣到居民手裏每斤大白菜八毛甚至一元錢。現在兩根大蔥農民田頭價也不過一元錢,而在市民買進時卻要10元錢,農産品的“賣難買貴”困局實在是該破破題了。
如何才能打通流通環節的“最後一公里”?看來,農産品的批發市場要改改收費環節多,收費高的現狀。國外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沒有將農産品市場建設完全市場化。在美國,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土地及設施由政府購買並投資建設,甚至市場建設的配套工作也是由政府完成的。韓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在全國普遍建設公營性農産品批發市場,美、日、韓等國家,還無一例外的免除了農産品市場的各種稅收,農産品市場由此降低了經營成本,保持了商品價格的穩定。
由此可見,我國農産品價格的忽高忽低,有農民信息不暢而造成的種多種少等原因,但更大的問題出在農産品的流通環節,如若能讓農産品市場更多地體現公益屬性,政府在農産品市場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籌劃農、超對接,努力減少農産品的流通環節。唯此,既能求解“市民花一元,菜農得一毛”的農産品“賣難買貴”的困局,也能避免兩根大蔥賣10元的尷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