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珠寶“軟”造假流行 低檔翡翠冒充"冰種" 維權不易
2011~2012年,珠寶消費逆市走高,造假案例也隨之增多。 以次充好、鑲嵌珠寶“貓膩”、以玉充石是近來珠寶市場的造假新招。在廣州商家開展的免費鑒定活動中,記者了解到:70%以上的造假行為均屬於“軟性”造假,不是低檔翡翠冒充冰種翡翠,就是將真寶石嫁接到假寶石上、鑲嵌手法掩蓋瑕疵。消費者可要擦亮眼睛辨清優劣。
■ 玉石工藝品
多塊拼接品冒充整塊玉石
案例:家住天河區的譚先生去年年末投資幾十萬元,在廣州荔灣區的某工藝行定做了一隻南方玉雕塑“玉龍騰飛”,結果經業內好友提點,才發現:該玉雕看似一塊玉石雕琢,實際上至少採用了7塊大小不一的南方玉,只是因為將銜接處巧妙掩飾住了,才好似整塊雕琢;要價幾十萬元,實在不值得。
與翡翠市場類似,玉石、奇石市場的純粹造假現象大為減少,以次充好、障眼欺騙的案例卻大幅度增加。嚴格來説,精妙的拼接技術算不上造假,只要肉眼看不出,反而是工藝技術高超的表現。不過,體積在30 30 30cm之內的普通玉石工藝品,如果是拼接而成,賣到50萬元以上就屬於天價了,投資者需要提防。另外,對於壽山石、田黃石、雞血石等珍貴石材,近日的“以玉充石”現象十分猖獗,更值得關注。
鑒別:雕琢繁雜的工藝品最喜歡採用拼接技術,建議用手電筒檢查工藝品的承接起合處,尋找拼接點。
■ 翡翠
低檔品冒充冰種鑒定書上難證明
案例:家住越秀區的曾阿姨過年時在天河某商場購買了一隻翡翠戒指,24K金包裹,打折後為13800元,當時櫃臺經理介紹説:這是一隻品級很高的冰種翡翠戒指。但廣地珠寶做免費鑒別活動時,曾阿姨卻被告知:這種翡翠最多算“豆種”,遠達不到冰種的水平。曾阿姨回去找鑒定書,卻只發現有翡翠“A貨”的標注,並無關於“種”的説法,只好自認倒楣。
經過連年打假,B、C(染色與合成翡翠)貨品冒充A貨(天然翡翠)的現象已經較少,但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的現象卻越來越多。禦雅翡翠珠寶鑒定師宋愛斌介紹説:“中國人評論翡翠,都以‘種’來劃分,但這只是民間的行話,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標準,不良商家就在此做文章。”
市場上最新的騙術主要發生在鑲嵌類翡翠身上,不良商家將翡翠全身包裹嚴實,顧客根本無法看到廬山真面目;更有甚者,只是在一塊碩大的低檔玉石上鑲嵌了薄薄一層翡翠,充當整塊翡翠使用。
鑒別:普通顧客建議少買鑲嵌類翡翠,多買整塊的翡翠原石或工藝品。
■ 新興寶石
碧璽串珠小半真多半假
案例:廣州的文小姐近日去南海的某珠寶玉器城參觀,隨手買回來了一條多色碧璽串珠手鏈,批發價700多元,但後經省黃金公司的相關檢測中心鑒別,發現該珠寶是摻假産品,其中的墨綠色珠為天然碧璽,但紅、紫二色珠均為樹脂填充合成品。
廣州的碧璽、歐泊、蜜蠟石市場方興未艾,但隨之而來的造假現象也越來越多。
這幾類彩色寶石的造假方式均是樹脂合成,因為該類寶石的硬度較低、密度偏小,光用手掂量,很難有效區分。
鑒別:多買大塊産品,少買低價、小體積産品,是鑒別碧璽的要訣。碧璽具有靜電性,摩擦後可以吸附微小粉塵,大塊産品鑒別容易,造假者無機可乘。僅用肉眼很難區分天然與樹脂合成的碧璽,建議多拿到檢測中心檢測。
■ 彩色寶石
東南亞旅遊區祖母綠造假最多
案例:每年的冬季都是東南亞國家的旅遊旺季,龍年新婚夫婦小陳與小萬也參加了跟團遊,買回一隻售價6900元、重量2克拉的紅寶石吊墜。然而,該吊墜經廣州地質局檢驗中心檢測後發現,屬於樹脂填充裂紋的合成紅寶石。
2011年彩色寶石流行,造假事件也越來越多,主要方法為樹脂填充、人工合成,主要來源就是東南亞市場,造假案例的發生地多在旅遊用品市場。
造假最多的寶石是祖母綠,其次是紅寶石。東南亞珠寶企業一般選用樹脂與礦産品合成人工祖母綠,有信譽的商家一般會在説明書上標注是“Synthetic”(合成的),但很多銷售人員不會提醒顧客,導致消費者上當。
鑒別:天然紅寶石與祖母綠中都有絲絲裂紋,天然藍寶石裏的流動色帶並不均勻、色差較大,如果不符合這些特點,或裂紋邊緣有明顯染色痕跡,即可斷定為非天然産品。(記者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