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境外刷卡費率翻倍 一次刷卡收兩次貨幣兌換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4日 09: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次刷卡收兩次貨幣轉換費 承諾1.5%的兌換費卻收3%

  在國外“血拼”過足購物癮後,銀行的信用卡賬單卻令人大跌眼鏡。近期,不少從國外旅遊回來的市民發現,多筆在境外的刷卡消費,還款金額憑空多出來不少。

  記者調查發現,境外刷卡所涉及的匯率和手續費等結算,其實並沒有消費者想得那樣簡單。“一次刷卡卻收兩次動態貨幣轉換費”、“銀行承諾的1.5%貨幣兌換費卻不清不楚地變成了3%”,幾乎每位出國旅遊的消費者都在被這些不清不楚的隱形收費損害著利益。

  中消協律師認為,銀行收費標準未明示,就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有權去主管部門申訴舉報。

  消費故事

  信用卡賬單 憑空多出數十美元

  市民高先生是個不折不扣的NBA球迷,春節前,高先生利用年假的機會去美國看了兩場NBA的比賽,同時還刷信用卡購買了一套喜歡的球星隊服和一雙紀念版的籃球鞋。

  假期結束,高先生滿載而歸,雖然花銷不少,但卻樂在其中。然而,前兩天,看著銀行寄來的賬單,高先生怎麼也樂不起來了。原來,應還賬單金額比高先生自己記的賬高出了不少。

  兩場球賽門票160美元,某球星主場球衣80美元,某球星最新款籃球鞋330美元,共計570美元。但是,賬單上卻顯示618.45美元。

  “刷美元還美元,應該就沒有匯率了啊,怎麼還會多收40多美元呢?”按照高先生的説法,他在美國消費時肯定是美元結算,那麼他特意留了足夠的美元現金,就是打算回國時用美元還款。這樣一來,應該是完全沒有別的費用才對。仔細核查賬單後,高先生發現,多收的48.45美元來自購買的球鞋和球衣上。

  無獨有偶,同樣持某股份制銀行發行的VISA和銀聯雙幣信用卡的曹女士,春節期間去澳洲旅遊時也遇到了相同問題。曹女士當時在澳洲一家商店刷卡消費了439澳元,折合469美元,而前幾天去銀行還款時發現,需還款金額為506.87美元,憑空多出了37.87美元。

  “本來以為在國外購物很划算,卻沒想到賠上了這麼多手續費。”曹女士叫苦不迭。

  旅行社説

  出境刷卡購物 匯率折損需關注

  如今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在境外消費都要“萬元起”,為了攜帶方便和安全,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人手一張卡”、“境外無限刷”的地步,但是對於刷什麼樣的信用卡最划算,需不需要手續費,卻很少有人在意,即使是詢問旅遊達人,也是説不清楚的“一筆糊塗賬”。

  “我們通常建議遊客帶一張銀聯和VISA或者萬事達卡,如果能刷銀聯,首選銀聯,其次是VISA和萬事達,但如果到以美元結算的國家,就直接拿VISA和萬事達刷卡比較划算。”中青旅東直門門市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己也是通過前輩或者親身經驗總結出來,但是到底匯率差價是多少,是否收取手續費,旅行社方面就不清楚了。

  “反正肯定有匯率折損,但是也不明顯。”經常前往夏威夷的領隊黃小姐告訴記者,由於自己經常要給朋友帶東西,所以會比較了解,“像是國內看到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6.3,可能到了夏威夷就是6.5左右,所以我經常會跟朋友説,不要以國內的匯率價格計算,好像我多收他們錢似的”。

  黃小姐還表示,如果不是幫朋友帶東西,自己去境外刷卡購物很少關注匯率折損的問題。

  2011年中國遊客出境消費前五國家

  目的地 消費總額 人均消費額

  法國 446003725 1472

  新加坡 303634991 1126

  德國 277112831 510

  美國 252987896 783

  意大利 203068699 834

  數據來源:全球藍聯

  (單位:歐元)

  銀行聲音

  一次刷卡 收了兩次貨幣兌換費

  高先生和曹女士的“無頭賬”到底從何而來?遊客和旅遊從業人士眼中神秘的匯率和手續費到底又是怎樣結算的呢?

  對此,記者致電高先生所持信用卡的發卡行信用卡中心,該中心相關人士解釋説,這是一種通過境外收單行將交易貨幣直接轉換為以持卡人本國貨幣結算的交易類型,區別於境外銀聯線路的信用卡交易。

  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根據外匯管理政策規定,該交易須記入持卡人美元賬戶。此外,這種交易類型為境外收單行單方面將境外交易轉換為人民幣交易,國際卡組織與發卡行均需以美元進行結算,因此持卡人實際結算金額會存在匯差並會産生相應的貨幣轉換費。

  也就是説,高先生刷卡美元結算當時已經換算成人民幣了,回國還款時銀行又以人民幣兌換美元。一趟境外購物和住店,卻被商家和銀行收取了兩次貨幣兌換費用。

  動態貨幣轉換 滿足利益最大化

  分明是一筆費用,為何會被收取兩次貨幣轉換費?一家商業銀行信用卡部相關負責人為記者做出了解答,這兩筆“多出的金額”應該都是境外DCC(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交易,即“動態貨幣轉換”。

  所謂動態貨幣轉換,是國際卡組織為持卡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即持卡人可選擇商戶所在地的貨幣為支付幣種,也可選擇自己的賬單幣種作為交易的支付幣種。

  在高先生的案例中,商戶認為客戶是中國的,卡片賬單幣種應為人民幣。在未事先告知客戶並取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將交易的支付貨幣轉換成人民幣,為客戶主動做了筆DCC。但銀行的境外交易賬單幣種其實是美元,人民幣經國際組織又折回了美元入賬,而最終入賬的美元金額大於原標價美元金額。

  換句話説,原本可以一句提醒便能避免的費用,卻因為商家的利益最大化,讓消費者白白蒙受了損失。

  “動態貨幣轉換應該是2007年初從美國開始推廣,主要是國際卡組織為了平衡收單行、商戶和發卡行之間的利益。”不過,該銀行信用卡部相關負責人也認為,由於貨幣轉換費用是由當地收單行和商戶自己來定,有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家費率就相對較高。比如,芬蘭有商戶的貨幣轉換費率高達10%。

  記者追訪

  境外刷卡 手續費在3%至4%之間

  在銀行人士的口中,商家似乎成了這場利益博弈的最大受益者。然而,銀行自身也並非“清白”。

  記者調查發現,境外刷卡明明信用卡收費標準是收取1.5%的費用,持卡人實際支出的手續費用卻高達3%,且部分刷卡手續費並不為持卡人所知,被銀行直接加入到持卡人的消費金額內。

  拿曹女士的案例來説,記者致電銀行客服得到的回復是:因為使用的信用卡是美元卡,刷了澳元後,需折算成美元結算,而這個過程中,銀行要收取1.5%的貨幣兌換費。

  如此一來,曹女士的“無頭賬”徹底明了。經測算,原本439澳元的金額,經過澳元兌美元的轉換變成469美元,加上1.5%的兌換費增至476.035美元,隨後該費用又經歷了上述“一次刷卡兩次兌換費”的過程,憑空多出23.80美元,增至499.835美元。而該金額與總還款金額506.87的差額,估計就是銀行的手續費了。

  也就是説,除了1.5%的貨幣兌換費,手續費也佔到了1.5%。

  一位銀行卡業內人士證實了記者的計算。據稱,持卡人境外刷卡消費支付的賬單中,刷卡費用一般在3%至4%之間,其中VISA或MasterCard等國際卡組織向發卡行收取國際交易費,為每筆交易的1%到1.5%,雖説是向銀行收取,但這筆費用實際上是由刷卡人買單;另外就是銀行收取手續費,在1%到2%之間。

  記者查詢各銀行網站得知,多數銀行的信用卡境外刷卡手續費為1.5%,如建行、中行、招行、興業等均為1.5%,光大1.7%,而深發展和交行同為1.75%,浦發銀行執行2%的標準。

  “一般情況下,持卡人每月收到的信用卡消費賬單中,多數銀行從未列出費率,就直接將外幣兌換費加入持卡人的消費金額內。所以很多持卡人並不知情。”這位業內人士稱。

  ●律師説法

  收費標準未明示

  涉嫌侵犯知情權

  針對境外刷卡“糊塗賬”,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銀行應該收哪些費、按照什麼標準進行匯率換算,都應該在對賬單中單獨列出,而不是混在消費金額裏,這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可就此向主管部門申訴舉報。

  “比如,消費者刷卡費用是300美元,銀行要收取的手續費、每次匯率轉換後的金額,都應該有個詳單,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然而,銀行只是給了一個總數,消費者弄不明白,銀行客服也解釋不清。”邱寶昌説。

  邱寶昌還認為,銀行承諾收取1.5%的手續費,最後實際收取的金額為3%,這就涉嫌欺詐。(記者 楊予諾 王思思 孫宇)

熱詞:

  • 收單行
  • 貨幣兌換
  • 刷卡手續費
  • 費率
  • 翻倍
  • 刷卡消費
  • 主場
  • 糊塗賬
  • 幣種
  • 銀行收費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