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國務院決定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這年的新學年開學時,許多貧困山區的學生陸續吃上熱騰騰的午餐。兩會期間,“營養午餐”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代表委員聚焦:如何將國家對下一代健康及未來的“關愛”,“熬製”成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的一碗熱飯?
針對中西部貧困地區學生營養不良的問題,中央財政每年160億元用於對試點地區學生進行營養干預,惠及2600萬農村學生。
在網絡上,很多網友非常關心:如何才能保證這筆錢真正落到實處、讓孩子們能真正全“吃”到肚子裏?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州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導楊鳳玲説,分攤下來平均每個學生享受的“營養午餐”補貼費3元錢,要變成食物送到學生面前,還涉及相當多的工作,投入多、缺口大。“熱飯和煮飯是兩個概念,熱飯一個蒸籠就夠了,但煮飯就要有場地、設施,要採購、運輸、製作。”需要配套建設學校食堂、支付食堂操作人員的報酬、加工食物消耗的煤水電費用等。
“由於缺少配套政策,目前擠佔了相當多的生均公用經費,還有學校抽出教師為學生做飯,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楊鳳玲建議,中央應安排專項資金配套食堂建設項目,通過轉移支付補助食堂操作人員的報酬,同時提高中西部省份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
“營養午餐”不光要讓孩子們能“吃”到,而且還應該讓孩子們“吃得好”。
網友“貪玩小寶貝”説,“營養午餐”不只是讓學生吃飽飯,還要看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有沒有提高,要給社會一個滿意的答覆。
全國政協委員王名錶示,目前的“營養午餐”還處於急救階段,補助標準簡單明確,可做為統一要求、剛性底線,但接下來一定要形成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相對標準化”的學生營養食譜。
楊鳳玲表示食品安全監管確實是當前的一個難題,學校全面開餐,僅一個縣內的監管範圍就增加上百個點,政府目前的監管力量嚴重不足。一方面要適當的增加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人員編制,同時還要動員各方力量共同監督。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楊偉嘉建議,教育與衛生等部門要通力合作,強化學校食堂管理,開展學生營養狀況監測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嚴格食堂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落實食品原料採購索證索票、登記制度,做好學校食堂的清潔衛生和餐具的消毒,加強食品採購、儲存、加工、發放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