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高盛公司是)一隻披著人類外衣的吸血大烏賊,哪有錢的味道,它就毫不留情地把吸血管伸向哪。”馬特.泰比(Matt Taibbi)在其2009年發表于《滾石》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諷喻高盛。不管你對它有什麼評價,這一比喻確實表達了一個清晰的觀點。而威廉.科瀚(William.D.Cohan)的新書《金錢與權力》就沒這麼立意明確了。這本書兩次引用了“吸血烏賊”這一比喻,但卻缺少可與這一比喻比肩的大膽犀利的態度。
科瀚這本書(其實它的書名比“高盛的故事”之類的標題也高明不了多少)甚至在開篇就談到了這只“烏賊”。他在書中用自己更溫和的版本來闡釋這一比喻所體現的中心思想:“高盛代表著恒久在握的全球性實力和無可匹敵的人脈關係。(斜體加粗部分譯文求高手指點)它搜刮錢財從不臉紅,並且不管它的成功是否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但是科瀚這一充滿火藥味的提點對全書風格的了解是一種誤導。其實,這本術語充斥、構思欠嚴謹的大部頭書的大部分內容要遠遠比上述的話來得平和。
在他的另一本結構緊湊的書《搖搖欲墜》(“House of Cards”)(主要寫貝爾斯登的破産)出版後不久,科瀚接受了一個更宏大,更令人望而生畏的課題。(他是《紐約時報》“Opinionator”博客的簽約作者。)不管他對這一任務懷有多大熱情,僅僅靠在筆記本上寫下他和編輯認為高盛是他們“要征服的下一座山峰”這樣的話是不能鼓舞士氣的。
這座山可不是一般地高啊!《金錢與權力》的時間跨度從高盛始創業的1896年到2010年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委員會召開的聽證會。那次聽證會的一大看點是,義憤填膺的會議支持人——密歇根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卡爾.列文(Carl Levin)對高盛高層主管的嚴厲斥責。這本書裏介紹高盛發家史的這部分內容大量引用了前人的著作,因為這一領域已經快被踩爛了。
科瀚引用資料涵蓋了從史蒂芬.伯明翰(Stephen Birmingham)的《我們的群眾:紐約的顯赫猶太家族》(1967年出版),約翰.肯尼斯.加爾布瑞斯(John.Kenneth.Galbraith)的《1929年大崩盤》(1954年出版)到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Ellis)那本透徹、洗練,對高盛的歷史敘述更條分縷析的《合夥制》(2008年出版)。對科瀚來説,最重要的材料是那些比艾利斯的書和有關高盛近史的文獻更直觀的東西。這是一塊還未入公眾法眼的領域,這都得歸功於越來越猖獗的暗箱操作的按揭證券,法人問責制的式微,經濟危機(雖然對高盛來説算不上危機)造成的損害,還有直白得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有些高盛員工在郵件裏直接用”$$$”的符號代替“錢”這個字,而這還算不上是尷尬的事情。
科瀚曾獲得2007年金融時報/高盛年度商業圖書獎,他能採訪到好些高盛的現任高層管理人員,其中最顯赫的當屬高盛現任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勞埃德.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布蘭克芬談到自己時滔滔不絕,且言辭詼諧。書中透露了一些布蘭克芬的趣聞軼事,比如他會唱上世紀70年代連續劇的主題歌,還説到有個學者評論説布蘭克芬“才12歲就已經才華了得了。”
雖然這些細節有失偏頗,但是這本書對它裏面所提到的各個人物還是保持了相對客觀的態度,甚至當他當他採訪那些吵得不可開交的高盛之爭的辯論者時也是這樣。【喬恩.科辛(Jon Corzine)和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之間的PK是這本書裏爭吵得最激烈的一個回合。】書裏面對受訪者的簡短的生平描述大都側重於其教育背景和最愛的體育運動。
受訪者中有鮑爾森(Mr.Paulson)和羅伯特.弗裏曼(Robert Freeman),前者的辦公室據説可謂汗牛充棟,而弗裏曼則對其捲入的內部交易醜聞憤憤而談,並強烈譴責《華爾街日報》記者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W. Stewart)對該事件的報道有失公允。(“我認為他完全沒有誠實報道這件事,”弗裏曼説。)但是這本書最絕的一招是,它的受訪者可以是匿名的。這些匿名受訪者的坦白截然不同於那些狀似不經意實則小心翼翼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由那些與高盛有著清清楚楚關係的人提供的。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人對高盛現如今的商業行為做出了解釋:“高盛通過他們客戶的生意蒐集信息,並把這些信息視為可以用來做交易的免費籌碼……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他們處在客戶的商業環境下,在經營一樁買賣,他們就能了解到那一行所有的信息並且進行整合,然後他們把這些信息傳遞到高盛內部,反過來再利用它們跟這個客戶打擂臺,或與其他客戶打擂臺。”這位投資人並未挑明説這是內部交易,而只是説,“我搞不懂這樣做怎麼會是合法的。”
科瀚在書中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他認為高盛過去那種對客戶的專注投入已經演變為一種冷酷到底的自我服務。“高盛的主要利潤來源已經從金融業轉到了貿易業,”他在書中寫道,“而且它對這些交易是怎樣、具體在哪完成的,或者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利潤出自哪這些問題刻意閃爍其辭。”如果《金錢與權力》這本書能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弄清楚,那才不失強硬與一針見血。
但要解釋清楚錯綜複雜的金融和法律問題是件技術活。科瀚更擅長報道和蒐集信息,而在如何把信息正確傳達給讀者方面,他要略遜一籌。這本長達600多頁的書裏有很多處合理但卻表達笨拙的結論,比如下面這段關於1985年到1986年期間利率下調時房主們對按揭貸款進行再集資的描述:
“這導致了高盛按揭證券的業務(包括利率較高的按揭貸款)通過再集資而早早償清並且貶值了,而不是像預計的那樣在利率下調時會增值,因為利率較高的債券的價值在相對利率下調時是會增值的。”
應當還有更確切的解釋來説清楚這個問題。而且相比較于這本書,一本新的關於高盛的書有更好的存在的理由。以下是三個核心問題:“為什麼高盛在許多方面會如此強大?高盛是怎樣取得現在的業界王者地位和公認的卓越業績的?高盛會繼續強大下去嗎?
上面的三個問題是艾利斯在2008年提出的。這三個問題的意義在過去三年裏已經發生了巨變。《金錢與權力》裏面應該有全新的答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