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胡錦武、孫奕)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黑鎢儲量和離子型稀土儲量全國第一的江西贛南一帶因工藝簡單、管理粗放,稀土開採造成當地環境嚴重破壞,後續治理所需費用驚人。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上建議,應加強對稀土的“保護性開採”。
“如果對全縣所有廢棄稀土礦山進行全面恢復治理,所需資金達10億元。”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尋烏縣副縣長廖麗萍所在縣是南方離子型重稀土重要産區,她表示,過去“搬山運動”式的稀土開採,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産生活和當地經濟發展。
我國稀土界素有“南贛州、北包頭”之説。廖麗萍代表表示,由於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約束的矛盾突出,如果要對贛南開採稀土等礦産破壞的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初步預計資金投入將高達380億元以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今後稀土開採準入的環保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環保廳副廳長雷元江説,作為戰略性的稀缺資源的稀土,必須通過保護性開採,提高其稀土開採的附加值、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
“稀土開採權必須進一步整合集中,通過提升技術,打造稀土産業鏈,才能緩解對環境破壞的壓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廖進球建議,應對稀土開採制訂規劃和準入標準,並統一對外出口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