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觀察人士認為,當前可適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至0.7%-1%,完善市場供求決定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當前,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的條件基本成熟。
一是人民幣逐漸趨近均衡水平。2005年,我國啟動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已有較大幅度升值。央行數據顯示,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升值5.11%。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1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1.35%。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推進,貿易順差與GDP之比近年來呈逐漸下降趨勢,人民幣匯率持續單邊升值的基礎不復存在,人民幣匯率也漸趨均衡水平。在均衡條件下匯率對經濟基本面數據和信息的反應更為敏感。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靈活性。
二是去年以來,人民幣雙向浮動的特徵越來越明顯,現有的匯率波幅已不能適應市場供求的變化。數據顯示,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為6.6349元,最低為6.3009元,244個交易日中143個交易日升值、101個交易日貶值。此外,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其他國際主要貨幣匯率雙向波動,自2005年匯改至2011年年末,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22.68%,對日元匯率累計貶值9.92%。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份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即期交易出現連續12個“跌停”,與此同時出現商業銀行掛牌匯率買賣價均在中間價之上的操作,表明現有波幅已難以應對外匯市場的變動衝擊。
三是匯改以來,總體單邊升值的匯率為調控帶來了諸多煩惱,現在已經到了亟待修正的時候。首先,匯率單邊升值令經濟主體厭惡持有外幣資産而爭相結匯,使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其次,對美元缺乏彈性,國內貿易商接受美元結算比接受其他貨幣結算更安全,使中國外貿商不願接受非美貨幣結算,最終形成的外儲大部分是美元,外儲最終難以有效分散幣種結構;第三,結算貨幣主要是美元,使得其他非美貨幣淪落為“小幣種”,導致非美貨幣交易需求偏少、交易不活躍,使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難度增大。這使得中國外匯避險市場始終“發而不育”,外匯交易無法活躍。此外,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也需要更為市場化的匯率配合。
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仍然在0.5%的極為狹窄的區間,而很多由固定匯率成功有序退出到浮動匯率的經濟體一開始允許的波動幅度就是1%。我國應適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分析人士表示,擴大波幅可以採取漸進的方式,例如先把非美元的人民幣匯率波幅放寬甚至取消,對美元的波幅擴大可以分階段操作,目前階段匯率波幅可以考慮放大到0.7%-1%。(任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