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油價問題一直是國際關注的焦點,細微變化都能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成為熱點話題。有人形容近年來油價就像過山車,時高時低。人們不禁要問,決定國際石油價格水平的究竟是什麼,是供需關係還是人為操縱。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威廉 恩道爾在其新書《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中進行了詳細闡述。
“物以稀為貴”,這是盡人皆知的市場規律。人們通常的理解是:需求高,價格就高;需求少,價格就低。然而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從30美元/桶大幅攀升至2008年年中的147美元/桶,其間世界石油供需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另一個特點是,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國際石油價格一度跌至不足40美元,但隨後又攀升到100美元以上,如同坐上了過山車。
恩道爾指出,20年來,石油價格上漲或者下降,跟供給和需求基本上沒有關係,油價是被華爾街的銀行,如高盛、大通、摩根斯坦利這樣的公司控制的。這些公司擁有在紐約、倫敦、迪拜的期貨市場,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價格。恩道爾一語中的,他道出了近年來金融資本在國際石油價格變化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的事實。
國際石油定價機制的發展大致分幾個階段:1928年之前,是自由定價時代;1928年後由國際大石油公司定價;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進入了歐佩克定價階段;到了80年代中後期,期貨市場出現了,開始由期貨市場定價。
過去在石油實物市場上,通常的觀點是石油價格由供需決定,但是進入期貨市場以後有所改變。在期貨市場上有兩方面的供需平衡,一方面是石油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是進入石油市場的資本的供需平衡。比如石油市場交易需要100億美元,但最後進來了1000億美元,翻了10倍,進入到石油市場裏的資本量增加以後就要增值,進來的錢多了,必然會把油價頂上去,製造出泡沫才能夠盈利。金融機構在國際石油價格大幅波動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將石油資本與金融資本進行融合,發佈預測、參與炒作、影響市場,以推升油價並從中盈利。恩道爾認為,金融資本才是國際石油價格走高的背後推手。
除了利用期貨市場來操控石油價格,石油霸權國家還利用強權政治甚至戰爭手段來顛覆那些不願被其控制的國家的政權,達到奪取石油資源和控制油價的目的。比如恩道爾在書中提到,石油霸權國家1973年通過策劃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的“贖罪日戰爭”,引發石油禁運,製造第一次石油危機,將油價抬高了4倍,從中謀利;1986年讓沙特大幅增産給世界造成低價石油衝擊,刺激美國經濟;通過挑起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來整治那些不受控制的産油大國,佔有他們的石油資源;更多的是運用各種方式在這類國家扶植傀儡,製造內亂,迫使其政權更迭。
顯然,國際石油壟斷組織主要是通過操縱石油期貨市場和影響當地政治來控制油價的。儘管對國際石油價格是否是人為操縱,業界仍有不同看法,但沒有人能否認石油的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越來越明顯的事實。恩道爾作為一個金融資本最集中的國度的地緣政治學家,他的觀點值得我們關注。
《石油大棋局》,[美]威廉 恩道爾/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