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倩碧粉底液和歐萊雅睫毛膏等産品被曝含有毒物質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1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加拿大環保組織一份關於“潛藏在化粧品中重金屬的危害”的報告,測試了49個知名品牌的化粧品。報告顯示,包括倩碧粉底液和歐萊雅睫毛膏在內的産品含有多種有毒物質。

  國際知名化粧品也有毒?對許多愛美的女士來説,這則消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國內市場上的化粧品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

  多數禁用物質無法檢測

  有報道稱,研究人員主要測試了這些化粧品中是否含有砷、鎘、鉛、汞、鈹、鎳、硒和鉈8種有毒物質。結果發現,除了汞以外,每個測試的化粧品幾乎都含有其餘的7種有毒物質。其中,倩碧(Clin-ique)的幻真控油粉底液和歐萊雅的睫毛膏“Bare Naturale”含有砷、鈹、鎘、鎳、鉛和鉈6種有毒物質。

  事實上,這些被曝光含毒的化粧品一直是眾多愛美女性追捧的對象。國際明星代言,功能強大的廣告攻勢,動輒上千元的售價,塑造了它們在女性消費者心中的“高質量”形象。報告引發了部分中國消費者的反感情緒。某營銷公司部門經理王女士各種品牌的化粧品都試過,其中包括歐萊雅和倩碧。上述報道讓她很驚訝:“現在好多大品牌出問題,簡直讓顧客無法信任名牌。”在北京一家公司任會計的李小姐則表示:“如果用戶感到不適豈不是砸廠家的牌子嗎?”

  儘管部分化粧品含毒的公司表示,在中國銷售的産品均安全合格。不過,從引發的討論來看,這顯然平息不了此事給消費者帶來的擔憂。王女士表示,這些只是查出來的,沒查出來的肯定還有,其他牌子的也不一定安全,真不知道以後用哪家的才好。

  據了解,我國《化粧品衛生規範》(以下簡稱《規範》)規定了對化粧品原料以及化粧品最終産品的衛生要求,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化粧品都必須符合該規範。其中規定汞含量不得超過1mg/kg,砷含量不得超過10mg/kg,鉛含量不得高於40mg/kg,鎳等物質也被列為化粧品禁用組分。不過,在《規範》規定的1200多種禁用物質中,大多數禁用物質無法檢測。

  上海香料研究所國家香料香精化粧品質檢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鉛、汞、砷屬於常規檢測項目,送來的化粧品都要按規定進行檢測。但她也表示,該檢測中心“一般只做化粧品成品的檢測,原料殘留物質的檢測不在能力範圍內”。

  記者聯絡的另外幾家檢測機構則稱“可以做原料殘留物的檢測”,但據了解,這些原料殘留物質的含量並沒有明確的檢驗標準和程序。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有關負責人景女士表示,《規範》雖然對化粧品禁用物質作了比較詳細全面的規定,但我國目前對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也沒有明確的檢測方式,《規範》執行起來難度還是很大的。“目前許多化粧品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化學物質或是不明且不在檢測之列的成分。”她説。

  “一些有毒物質是在産品生産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作為企業來説,根本沒法檢測。”廣州泓美化粧品企業的總經理唐業俊介紹説,正規企業不會惡意添加有毒物質提高化粧品功效,其生産化粧品的原料一般都符合規範的,但原料在加工過程中會産生化學反應,衍生一些有毒物質,這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無法解決也無法避免。

  但無法檢測為産品的安全性留下了漏洞。有消費維權組織認為,這説明國家標準存在真空地帶,相關標準應該隨著行業的發展不斷完善、修整。建議相關部門建立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和化粧品實驗室,明確化粧品不良反應以及監測平臺,方便消費者將不良反應直接向監測站反映,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成分標注避重就輕

  上述報道指出,每種參與測試的化粧品都含有4種以上令人擔憂的有毒物質,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被標注在産品的包裝上。有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毒物可經由皮膚吸收,是引起健康問題的一大隱憂,輕則會導致頭痛,重則可能會導致癌症。

  根據我國《消費品使用説明化粧品通用標簽》,生産和銷售的國産及進口化粧品,均需在包裝上真實標注産品配方中的全部成分的名稱,否則將被禁止銷售。列入化粧品範疇的包括護膚産品、彩粧産品、洗護髮産品等。

  然而,記者走訪北京大型商超,對化粧品隨機查看發現,包括彩粧、護膚品在內“合格上市”的化粧品上都沒有對鉛、汞等基本化學物質進行標注,儘管這些是國家標準允許少量含有的。許多化粧品在執行該標準時避重就輕,著重宣傳産品的無害成分及效果,對産品中到底含有哪些重金屬、含量為多少則遮遮掩掩。例如有的化粧品不明確標明真實成分名稱,只説“極致水潤”、“保濕”等模糊詞語。

  有消費者表示,這對於消費者選購來説造成一定困難,因為有些人可能對某種重金屬過敏。但也有人認為,購買化粧品主要受廣告宣傳的影響,至於産品成分,“沒有想這麼多”。

  有專家稱,産品成分標注不全理論上不符合規定,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過於擔憂。日化專家陳海超説,國家規定化粧品必須全成分標示,但企業基本上屬於“群體性違法”,大多都未標注。主要原因是化粧品不像食品、藥品攸關性命,因此企業也不重視。但他也表示,就算是化粧品標上了成分及含量,消費者也不一定買賬,因為消費者看不懂。比如,將“保濕因子”換成“丙二醇”字樣,對消費者來説反而更不好理解,有時候還不如用藝術性語言進行宣傳來得實際一些。唐業俊表示,標明全成分是好的,但這類産品消費對象的消費心態偏于感性,標注後消費者反而會覺得不安全,對産品銷售有障礙,對整個行業成長不利。他表示,標準的有效執行也需要消費者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專家建議,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消費者要合理購買化粧品,一般來説,化粧品的質量與銷售渠道有關,超市上架的産品質量更有保證,而批發市場的則很難説。此外,不要過度聽信廣告宣傳。

熱詞:

  • 睫毛膏
  • 粉底液
  • 有毒物質
  • 産品的安全性
  • 歐萊雅
  • 模糊詞語
  • 産品配方
  • 規範
  • 保濕
  • 丙二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