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高速擴張的惡果
不知道現如今已變身職業經理人的葉旭全,在看到自己曾經的“孩子”金威啤酒今日結局時,是怎樣的感觸?這位《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曾將金威啤酒帶上高速發展的短暫輝煌,卻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在將金威啤酒推向了無法翻身的深淵的同時,落寞離去。
“金威啤酒出售旗下資産的原因無非兩點,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雪花、青島、燕京及百威英博佔據了近六成的市場份額,寡頭壟斷局面日趨加劇;第二是企業內部發展,金威啤酒品牌老化,新産品開發滯後都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當然,導致金威啤酒走到變賣資産這一步更多還是歸結于後者。”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對時代週報記者稱。
10年前,葉旭全執掌金威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將金威推向了歷史發展的最高峰,當年金威銷售增長高達38%,利潤率翻倍,2004年,喜力集團注資持有金威21%的股份,不久後金威成為港股中顯赫的一員。
從2002年-2006年,金威啤酒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一度達到2億港元的凈利潤,佔據了深圳市場70%-80%的市場份額。然而,從2006年開始,金威啤酒業績開始出現下滑,當年金威啤酒全年盈利縮減至1.1億港元。從2007年、2008年,金威啤酒兩年出現鉅額虧損。
從2009年起,金威再次掀起改革步伐,曾挽救金威的葉旭全被請下了董事會主席的寶座,同時,將曾佔據主營收入70%的12度老金威啤酒進行了修改,集團內部一系列的活動也被取消。然而這些措施也並未能挽回金威的輝煌。
2009年-2010年,金威利潤也僅為1451萬港元及3627萬港元,到了2011年上半年再次走上虧損的道路。據金威啤酒2011年上半年年報顯示:期內公司凈利潤同比大跌超84%,僅有146萬港元。而這也在金威變賣資産公告中有所提及。那麼,為何金威啤酒會在短短幾年時間,發生了如此巨大的由盈轉虧的重大起伏?
在葉旭全掌管金威後,于2003年提出了“走出深圳、走出廣州”的戰略,這時金威在深圳市場份額已高達70%,從2004年開始,金威相繼在汕頭六地投資開設新廠,版圖從深圳擴展至華南、華北、西南、西北,總産能擴大至170萬噸。
這時金威的目標是,將在2014年産能超過250萬噸,年銷量超過200萬噸。到了2007年,金威基本完成全國佈局。這樣的高速擴張,卻伴隨著金威的虧損同步進行。這些被金威寄予厚望的分公司,卻成為了拖累整個公司業績的包袱。
在啤酒行業,投資建廠最快的收益體現是在3-5年內,但有時會高達10年,金威在短短幾年內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並且加上並不高的産能,造成了資金鏈上的巨大緊張。
在葉旭全掌管金威之時,啤酒每噸利潤不過百元左右,但珠三角一帶卻高達400元,廣東市場的啤酒價格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燕京、青島、雪花啤酒紛紛殺入廣東市場,開始分割金威、珠江啤酒原有市場,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經佔據深圳市場70%的金威啤酒,到了後來僅僅只能手握15%的份額。
同時,金威類似贊助中超這樣的龐大開支,也在當年品牌擴張的道路上,消耗良多。在青島啤酒取代金威成為深圳的銷售老大的同時,2011年金威啤酒的市場份額相較于2009年同期下降了5.7%,同時省外生産基地的市場份額也低至4%以下。
這樣的前後夾擊之下,金威啤酒的末路,實際早被市場看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