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倭寇的蹤跡》:徐浩峰荒謬攻擊武俠城堡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快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倭寇的蹤跡》海報

  一座城池,不是卡夫卡筆下的,也不是唐明皇陛下的,而是徐浩峰老師的。這座霜葉城,武林有四大門,他們構成的城堡,不僅象徵着江湖,也是國家、秩序的隱喻。《倭寇的蹤跡》故事的意象也很奇怪,太平盛世、倭刀、四大門派、官兵、爛笑話……所謂“道在屎溺”,所謂的霜葉城(霜葉似乎也是大明朝全國地圖的符號),即是整個武林,也是整個天下,影片選擇了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舞臺,使其中的各色人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表現出各自的“道兒”,故事裏有功夫的破與立,電影也同樣是關乎類型片的破與立。

  在很多人看來,徐浩峰編導的《倭寇的蹤跡》很荒唐,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竟是越品越有味兒。它荒誕卻不荒唐,如果非要説它荒唐,卻不如用一個更解恨的詞兒——荒謬。但問題就來了,荒謬?在目前這個世界上,“荒謬”一詞或許是對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包括電影)的最大讚賞。生活是最好的導演,所謂“戲劇源於生活,但生活永遠比戲劇更精彩”,面對現實,多少人都想唱一曲“我們的生活多麼荒謬”,這部電影不正是拍出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嗎?我們作為個人存在於汪洋大海的社會中,面對來自歷史和現實的無盡信息與秩序,這些都對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形成了足夠的壓力。

  在比戲劇更戲劇的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着類似本片中諸位角色的兩難選擇:愛還是不愛,恨還是不恨,賣還是不賣,爭還是不爭,殺還是不殺,生還是不生。我們為什麼要做無盡的選擇?這就是人生!——第一我們存在了,第二我們的存在無既定的意義,第三我們要為自己的存在設定、選擇一個意義(即便自殺也是一種選擇)。既然無意義當然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但同時“他人即地獄”,要麼被別人傷害,要麼傷害別人,故選擇的自由其實往往就是選擇的困惑,甚至是選擇的尷尬。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選擇。

  可惡的生命?我覺得倒沒有必要一定悲觀。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為TheSword Identity,翻譯成漢語就是“刀的身份”,以刀的身份的迷失暗喻人的身份的迷失,刀鋒直指人的精神困境(當下尤甚),以各人之眼觀之,這把刀閃爍出的光不管是倭刀也好,是華刀也好,是軍刀也好,是民間之刀也好,是政府之刀也好,其實都只是代表了一個選項而已。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選擇?電影並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但影片卻似乎很明確地暗示出一點:這個答案只能去我們的內心尋找,或許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我想做到這一點也就足夠了——西哲康德説:“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讚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古希臘箴言“認識你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做過有時候自己都覺得很奇怪的事情呢?

  K終究是沒能進入城堡,徐浩峰比卡夫卡仁慈一些,在電影中讓他們比小説裏舒服,活着,開創門派。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又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無論你喜歡與否,《倭寇的蹤跡》絕對與你此前看過的武俠電影不一樣,徐浩峰向傳統而僵硬、誇飾的武俠電影的攻擊行為,是值得鼓勵的。

熱詞:

  • 徐浩峰
  • 城堡
  • 倭寇的蹤跡
  • 武俠電影
  • 影片
  • 戲劇
  • 破與立
  • 霜葉城
  • 類型片
  • 門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