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漆”貨可居 穿越7000年的奢侈收藏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與理財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假如玉器代表中國人的高雅非凡,瓷器象徵中國古文化的精髓,那麼,漆器就是當仁不讓的古代奢侈品。

  南京藏家吳先生對漆器情有獨鍾,講到幾年前發生的一樁收藏事件,仍激動不已。

  2004年4月,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現場,徐州收藏家張繼超捧出了一個寶貝——一套漢代雲氣紋彩繪漆器七子奩套盒。這套七子奩盒保存完整,製作精美,極為罕見。經過故宮博物院李久芳先生、夏更起兩位研究員的鑒定,一致認為是漢代漆器珍品,同時給予評估價500萬元。更為難得的是,張繼超先生決定將這件私藏無償捐贈給南京博物院。

  吳先生告訴記者,由於這套七子奩盒的不凡,張繼超將奩盒帶到北京鑒定時,引來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覬覦”。一位漆器專家看到七子奩盒極為興奮,希望將這套國寶留在北京,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張先生堅持將寶貝帶回南京,捐贈給自己家鄉,從此這件西漢七子奩盒便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很多人都知道玉器、瓷器是中國獨有的古董,卻不知道漆器也是地道的國粹。與玉器、瓷器及其他古董器物不同,漆器收藏在業界是一個冷門。

  價值發現因“拍”而生

  大家知道,中國的英文“CHINA”與瓷器同義,卻不知日本的英文“JAPAN”與漆器同出一轍。原來,中國的漆器工藝于六世紀後期傳入日本,在明清時期,中國不肯降價向西方出售漆器,讓日本人大鑽了空子。此後,日本人效倣中國的漆藝,將其發揚光大,並自稱是“漆藝的國度”。

  隨著近幾年中國對於文物工藝的重視,以及中國古代漆器屢次在國際拍賣會上創出佳績,昔日的中國奢侈品才重現歷史的榮光。

  2001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推出了26件珍貴的l2世紀至16世紀中國漆器藏品,最後成交24件,成交額超過3000萬元港幣。其中,一件被專家稱之為永樂漆藝巔峰之作的“剔紅牡丹花卉大圓盒”,以1287萬元港幣的成交價,創下了當時中國漆器拍賣的最高紀錄。

  之後幾年,中國內地拍賣會頻頻推出漆器精品。2003年,中國嘉德推出 “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同年,上海崇源與北京翰海也推出了漆器拍賣,拍品均以數百萬元成交。之後,北京匡時與保利等拍賣公司也都加大了對漆器拍品的徵集力度。

  比起拍賣品類的數量浩繁,漆器的出現比率可謂鳳毛麟角,而且多在香港拍出高價。

  2006年,香港蘇富比一件清代“乾隆剔紅禦制詩筆筒”,拍出606.3萬元港幣;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497.3萬元港幣,拍出一件明朝宣德“剔紅雙螭荷葉式盤”。

  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的明永樂“剔紅雙鳳蓮花盞托”上拍。此件漆器不僅工藝極為複雜考究,最為難得的亮點是盞托內乾隆皇帝的禦題詩。結果,這款漆器以3314萬元港幣成交,創下了迄今為止漆器拍賣的最高拍賣紀錄。

  明清受寵 高古居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名朱漆姆木碗,碗高5.7厘米,距今已有7000多年曆史。

  對於漆器的這項古老收藏,吳先生給予無上的讚譽,認為漆器絕對是古董收藏中最後一支“潛力股”。

  王世襄先生在世時,對漆器非常關注。據收藏專家馬未都介紹,王收藏漆器,就是從老鄉手裏低價淘來的。但是,當拍賣出現以後,這類器物變得非常昂貴。2003年,當王世襄先生在嘉德舉行拍賣會時,馬未都就拍了一個紅色漆盒,現在觀復博物館裏展出。

  吳先生介紹,漆器收藏從漆藝發展史角度看,有兩次高峰:第一次在戰國、秦漢時期,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過一件彩繪漆奩,它描繪的是楚國貴族出行的場面。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時期,明代漆工藝家黃成寫了一本《修飾錄》,書中把漆器工藝分為14大類、101個品種。

  據悉,故宮博物院現存大約1.7萬件漆器,其中出土的漆器數量極少,傳世的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從拍賣紀錄也可以看出,元明清漆器大都做工精美,保存較好,成為漆器收藏與拍賣的主力軍。

  然而,在內地拍賣市場,漆器雖屢創高價,卻遲遲沒能異軍突起、形成規模。對此,清華大學特約研究員李彥君認為,漆器的市場類似玉器市場,主要以明清兩朝的器物為主。主要原因在於漆器不利於保存和把玩,加上人們對元以前的器物還未有足夠認識,導致國內高古漆器的價格還處於低位。

  業內專家認為,要想發掘漆器的投資價值,首先要對漆器的種類有所了解,就像瓷器中分為青花、粉彩,漆器收藏也在不同時期分為不同類型。如明清漆器,就分為14類,包括罩漆、描漆、描金、堆漆等工藝。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剔紅、百寶嵌等較受寵,收藏人士可依自己的愛好建立門類。

   漆器收藏三問

   1 漆器為何奢侈?

   古代漆器向來講究“百里千刀一兩漆”。也就是説,要走100里路,在漆樹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而對於漆器製作來説,必須經歷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調細等上百道工序,稍有疏忽,就前功盡棄。漆器以其工藝繁瑣稱雄於世:製成一個文杯,要經百人之手;製成一張屏風,要費萬人之功。漆器製作工藝的繁瑣,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大的工序有20幾道。而製作和陰幹更是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要密閉在陰室裏更長的時間。

   2 漆器為何難以保存?

   漆器管理和保存的難度很大,漆器不怕水,但怕乾燥,易裂。通常的恒溫都不利於漆器的保管,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收藏的專業門檻。一般來説,溫度以15至18攝氏度,濕度在55%左右最為適合,太幹了容易裂,太濕了容易長毛。如果環境過於乾燥,可用保鮮膜將漆器包起來加以保存。

   3 漆器如何辨偽?

   具體來講,可以用“一摸、二聞、三看”的方法來鑒別。用手觸摸,可以鑒別漆器的時間長短。新的漆器用力摸是軟的,而時間長的會有一定的硬度。用鼻子去聞,漆器有一定的味道,而去掉味道需要一定時間。如果是新作的漆器,用鼻子一聞,就能聞出來。最有效,也是最準確的方法是看漆器的斷紋,漆器上的斷紋主要有“牛毛斷”和“蛇腹斷”兩種。“牛毛斷”多見於年代久遠的漆器,其紋如發,細密而碎,人工很難仿製。“蛇腹斷”是在明代漆器上常可見到的,多見於漆層較薄的器裏器底等處,頗似蛇腹下紋。而新作的漆器有的也可以做出假的斷紋,但假的斷紋是有規律的,而自然形成的斷紋不具有規律性。 

熱詞:

  • 百寶嵌
  • 香港蘇富比
  • 拍品
  • 匡時
  • 佳士得
  • 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