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哈金:重塑南京之殤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7日 11: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譯言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哈金寫小説開頭有如神助。試看他最新這本《南京安魂曲》的開篇:“本順總算開口説話了。我們聚在飯廳裏,聽那孩子講了整整一晚上。”

  看到這裡,本順的身份對讀者來説無從知曉,他為何講這麼長時間,又為何如此吸引書中的聽眾,這些聽眾是誰讀者同樣不知。當我們追隨孩子的講述,就會猛然跌入日軍攻陷南京的驚駭時刻。1937年12月,彼時國民政府的首府南京,正給美國人跑差使的本順被日本兵攔住,成了那幫人的苦力,一路上目睹他們橫行城中燒殺搶掠的殘暴,讓這個十多歲的中國男孩驚恐不已。

  接下來的情節再次跳離,讀者被帶回1937年11月,蔣介石的撤離大軍後面,是政府慌亂準備遷往重慶的一片狼藉,安全區倉促劃立出來留給百姓。蔣夫人的鋼琴裝進了一輛卡車,留在金陵女子學院內保管,此地正是這篇小説渲染的焦點。

  《南京安魂曲》雖是小説,卻是部扎紮實實基於史實的小説,許多人物真實經歷過書中描寫的事件。小説中的敘述者安玲是中國人,這個助手身份的中年婦人或為哈金杜撰,不過她的上級是確鑿的真實人物明妮魏特林,時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負責人,這位來自伊利諾斯州的美國教士同樣出現在張純如最暢銷的作品《南京大屠殺》中,哈金勾勒死亡之城南京的一部分靈感即源於這部作品。

  蔣介石把南京丟給了日本人,而某些西方人選擇了堅守。留守的美國人中大多是教士,其中就有做出卓越貢獻的明妮魏特林。同時還有納粹黨成員、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主任約翰拉貝,他盡心盡力地領導建立安全區,在其努力下金陵學院與其他類似機構成為庇護所,由極少幾位外國人憑肉身與勇氣力不從心地守護著。我們很大程度上要感激這些人,正是他們紀錄下隨後的屠城暴行。

  作為一名小説家,哈金在浩瀚的素材前依然保持冷靜淺淡的態度,把敘事焦點投向南京城腹地那座醒目的金陵學院。其創立者的初願是希望它成為第一高等學府,成為在裏面勞作和戀愛之人的靈魂支柱,然而此願景卻被戰爭剝奪殆盡。學院在小説中被賦予人物化的氣質,象徵著文明與人道,卻遭反復蹂躪幾近毀滅。

  有一萬人左右的難民涌入原本準備接納兩千五百人的金陵學院,哈金用這種快速累積的恐怖開始了他的敘述。學院提供的安全保障羸弱不堪:中國百姓被日軍拖走殺害,年輕女子在校園內被強姦。學院的管理人竭力尋找足夠的食物、燃料和庇護給每個需要救助的人,並隨時擔驚受怕日本人可能來侵擾學院。

  南京大屠殺這個論題一直富有爭議,日本某些人依然否認或者淡化它。上世紀九十年代,它作為戰爭暴行的典型例證重新浮出水面,因其具備高度化的民族主義視角,而被中國政府加以利用。哈金呢,哈金不關心爭議,他只從細處著眼,展示給讀者的是那位信基督的日本軍官給難民捎補給品;那位納粹分子挽救了二十五萬中國人;那位中國工人承認自己在酷刑逼迫下做了偽證,指控紅十字會的兩名美國人通敵;那位幫明妮解救中國戰俘的中國醫生,因與日本人有聯絡而受自我憎恨的折磨。

  小説還展現了敘述者安玲的家庭是如何走向分崩離析的。她女婿是參戰的國軍,她丈夫仍舊不變地仰慕日本,這個他曾經留過學的地方,而她倆的獨子成為日軍醫務人員,因為愛上了一個日本女人。

  另外哈金不忘警醒讀者,英雄主義本身具有沉重的代價。明妮對那些她放棄救助的人心懷歉疚,不堪重負,她將死在自己手上。這種感性的混亂在玉蘭這個人物身上得到具體表現,這個年輕女人被日本人強姦後就瘋了,她指責教士是和敵人串通好的。明妮在拼力挽救她的同時,也在拼力挽救自己精神的健全,意義是雙重的。

  這本書中的措辭確有一些硬傷。哈金是用第二語言英語寫成這本書的,非常了不起,不過這樣的話需要在用詞上相當謹慎。讀者會不時驚訝于七十多年前的中國人口中説出當代人的俚語,比如小説一開始的時候,有個為家人尋找避難所的中國男人被學院雇傭了,他脫口而出:“For real?”

  這不能不説是某種失誤,會造成閱讀過程中的分神,比較可惜, 不過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本優秀的小説,一本著眼于細微之處,力透紙背的好書,呈現出了上世紀最驚駭的人間慘劇之一。小説最後一個章節的標題強調了全書的主旨,《此恨綿綿》。在這裡你看不到大團圓結局,也沒多少痊癒之象。

熱詞:

  • 哈金
  • 南京大屠殺
  • 此恨綿綿
  • 南京安魂曲
  • College
  • Massacre
  • Minnie
  • Vautrin
  • Jinling
  • 日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