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鞍鋼事故報道的兩處“硬傷”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鞍鋼鑄鋼廠鑄造車間20日晚間發生的噴爆事故,釀成了13人遇難、17人受傷的慘劇。我注意到,各個網站的同一消息,以“記者郭威”署名的居多。然而,這則不足300字、對一起重大事故而言實在不該簡約至此的新聞稿,也至少有兩處致命的硬傷:一曰“鑄造企業是高危行業”,二曰“鞍鋼採用的地坑式車間屬於比較落後的生産方式”。我作為曾經的鑄造人,在工廠裏摸爬滾打過幾年,覺得實有澄清的必要,以免報道誤導公眾。鞍鋼出事的地點是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筆者原來所在是第一重型機器廠(現在也叫集團公司了),兩家企業的同類車間旗鼓相當,自家的經驗應該具有可比性。

  首先,鑄造決不是“高危行業”,它只是比較臟、累罷了。工廠裏當年有一句“車鉗銑,心歡喜;要翻砂,就回家”的俗諺,翻砂,即鑄造的民間説法。那俗諺的意思是説,如果在工廠裏能幹上車工、鉗工或是銑工,很高興;而如果是鑄造,還不如不幹。中共早期領導人王若飛、陳喬年他們當年在法國勤工儉學,幹的都是“翻砂”。搞笑的是,有傳記説王若飛是“翻鐵砂”,屬於典型的望文生義。鐵砂是澆鑄時飛濺鋼花形成的小鐵疙瘩,是金屬;而鑄造用的型砂則主要是二氧化硅,由粘結劑等按比例混合而成。鑄造行業有一種職業病,叫“矽肺病”,亦見其臟的程度,主要是鑄件冷卻之後露出面目,要打破其外圍包裹的早已幹透了的型砂,這個時候到處塵土飛揚,很容易吸入體內。但鑄造人也有其可驕資本,商周時期今日成為珍寶的青銅器,莫不由鑄造而來,“司母戊”(後改“後母戊”)大方鼎,其誰不知?在當代,鑄造業更是裝備製造業的基礎工藝之一。我在工廠的7年間,未聞本廠的3個鑄造車間(規模之大,使每個車間都相當於一個小工廠)發生過死亡事故,在車間上班沒有絲毫的不安全感,師傅們中間也從來沒有流露本行業“高危”的心態。

  其次,地坑式車間決不屬於落後的生産方式。相對於砂箱造型,地坑式造型只是鑄造工藝中的一種,採用何種方式視鑄件本身而定,無所謂先進與落後,大型鑄件則必須採用地坑造型。鞍鋼此番事故,正是在澆鑄一大型鑄鋼件接近結束時發生的,這個“大型鑄鋼件”已足可證明這一點。我在當年也幹過地坑,為葛洲壩水電站——時稱“330工程”——鑄造水輪機葉片。記得我們那個地坑有三層樓那麼深,圍繞1:1、可以拆解的葉片木型,填充型砂,30厘米左右一層,夯實;再一層,再夯實,直到與地面平齊,取出木型,形成型腔,然後刷塗料、烘乾,澆鑄。三班倒,歇人不歇工,同時造兩片,好像20幾天一個週期吧。後來看到光亮亮的成品,也有差不多兩個人那麼高,鑄造這麼大的傢伙,除了地坑,沒有任何砂箱能夠勝任,所謂“落後”,究不知從何談起。

  澄清以上兩點的目的,在於鞍鋼發生了那麼惡性的生産事故,我們一定要下決心找到真正的原因,這樣才談得上避免類似事故輕而易舉地重演。遼寧省某鑄造企業負責人認為本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鑄造腔體本身不均勻,鋼水灌注後遭遇水分,形成大量氣體,從而導致爆炸。我比較認同這種看法,茍日後得到證實,終究還是沒有遵守操作規程所導致,至少與行業本身和生産方式毫不搭幹。而倘若過分強調所謂的“客觀”原因,對屬於主觀層面的實質問題避重就輕,對於記取教訓顯然沒有任何益處可言。(潮 白)

熱詞:

  • 鞍鋼
  • 硬傷
  • 事故報道
  • 型砂
  • 高危行業
  • 大型鑄鋼件
  • 司母戊
  • 鑄造企業
  • 俗諺
  • 木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