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回應四大質疑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8: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回應:慎重考慮券商角色、理性交易不求活躍、門檻制定從實際出發、完全符合38號文要求

  本報上海訊 (記者李媛)隨著日前“滬版OTC(場外交易市場)”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首批19家微小企業掛牌,上海、天津、重慶三大區域OTC三足鼎立之勢已然形成。

  然而,啟動數天以來,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在推薦機構會員名單頻繁“變臉”、券商或退出市場、交易不活躍、門檻過低等多方面,頻頻受到市場質疑。

  質疑一:券商“隱蹤”?

  在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啟動前後,其官網信息中的“推薦機構會員”名單出現頻繁變動。2月12日,官網顯示“推薦機構會員”為12家,包括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兩家券商,但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以“財務顧問”的形式推薦企業;2月15日,官網顯示“推薦機構會員”數量增至17家,以財務顧問推薦企業掛牌的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兩家券商“消失”,換成了國信證券和金元證券,而隨後,這兩家券商也“消失”了。更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2月14日,首批掛牌企業中,原由申銀萬國推薦的鋼軟股份、福升威爾,其推薦機構幾小時內一再變更,最終變更為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和民生銀行上海分行。

  由此,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券商“隱蹤”或許正體現出券商與地方的微妙關係,地方櫃臺市場到底是由地方政府主導,還是由券商主導?

  對此,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副董事長張雲峰回應稱,2月14日的“多次變動”其實是操作疏忽造成的失誤,由券商轉為銀行屬實,但並非兩券商被臨時“摘牌”。

  “我們和券商都需要慎重考慮幾個問題,首先是券商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張雲峰向記者表示,“我們將其身份設定為財務顧問,而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當別的機構是推薦人時,券商機構卻是財務顧問,這就造成地位上的不對等。”

  質疑二:交易冷清?

  與圍繞券商的熱烈討論相比,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的交易可謂“冷淡開局”。在2月15日開市當日,交易額僅為243.1萬元,平均每家掛牌企業融資額尚不足13萬元。截至2月17日收盤,開戶總數約為450戶,其中90%是個人投資者,只有10%為機構投資者。

  張雲峰表示,交易冷清的原因主要是,目前19家掛牌企業中只有6家可以進行交易。

  同時,在個人投資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掛牌企業的原自然人股東。按照規定,這些原自然人股東只能買自己所持公司的股票,只有當其投資經驗達兩年以上、金融資産達100萬元以上時,才能買其他公司的股權。

  張雲峰認為,“這類市場交易不可能很活躍,因為參與交易的多為理性投資者,投資者對價格判斷趨同。”

  質疑三:門檻太低?

  市場普遍認為,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的推薦機構門檻不高。備受爭議的是,在首批19家掛牌企業所涉及11家推薦機構會員中,有7家為上海本地註冊的“投資管理”、“投資諮詢”類企業,其中6家皆為2011年下半年註冊。

  對此,張雲峰表示,推薦人註冊時間短的原因之一,是在籌備過程中,制度不斷改動,現在要求必須是獨立法人機構和有限公司,這就致使很多企業“看起來成立時間不長”。

  與此同時,張雲峰也針對掛牌企業門檻低的問題作出回應。從一些硬性指標來看,掛牌企業的門檻是比較低,但在企業質量把關上,審核力度完全不小于新三板。

  質疑四:有違“38號文”?

  另一個將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置於風口浪尖的問題,是它的成立離國務院去年11月發佈《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即“38號文”)不足兩個月。

  對此,張雲峰不斷強調,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完全符合38號文的要求”。“在38號文出來之後,我們對與原來不同的地方進行修正。目前,上海對我們的定義是完全符合38號文件的要求。”

  鏈結:

  上海股交中心主要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權託管、登記、轉讓、結算交收、代理分紅派息和企業融資等綜合金融服務,亦有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培育上市資源的作用,重點面向尚不具備上市條件的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提供服務。

熱詞:

  • 股權託管
  • 交易中心
  • 金元證券
  • 上海分行
  • 財務顧問
  • 券商機構
  • 投資管理
  • 38號文
  • 申銀萬國
  • 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