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蘋果的牽線木偶:光環背後代工廠的艱難營生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15: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騰訊財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12月22日,上海松江區申港路附近的空曠廠區,籠罩在陰冷的上海冬日下。僅從外觀看,你很難想象5天前,位於這片地區的日騰電腦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曾發生過一起爆炸。

  一位在當天趕到現場的記者如是描述爆炸後的景象:在發生爆炸的四樓拋光車間,大部分窗戶玻璃被炸開,廠房朝南一側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窗子,周圍遍地散落著碎玻璃。事故共導致59人受傷。

  5天后,一切恢復正常。只有中午午休時,員工三三兩兩,在工廠門口小聲交流。一位身著工作服的經理級別管理者向身邊的三位員工回憶説,爆炸發生時,他幸好有事離開四樓車間,否則,“當時我就皮開肉綻了。”

  廠區內的人不約而同保持著兔子般的警覺,但凡有任何非工廠內的人打聽關於此事的任何細節—三緘其?口。

  但這阻止不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因為日騰公司與一個當下讓中國人為之瘋狂的品牌名字聯絡在了一起:蘋果(iPod)。日騰的母公司和碩聯合科技公司正是蘋果在國內最大的兩家代工商之一,另一家是富士康。

  不幸的是,富士康也未能倖免:2011年5月,富士康位於成都的工廠發生過類似的爆炸案,事故地點同樣在拋光車間,造成2人死亡、16人受傷。

  和中國製造業環節發生的其他事故一樣,這些爆炸很快會被人遺忘。人們更關注品牌本身作為,卻很少將眼光放在品牌背後的代工者身上;在IT行業,幾乎所有當紅的品牌(蘋果、聯想、三星、索尼……)都頭頂著科技創新前沿的光環,其幕後的代工廠則隱匿于暗黑的幕布後。這群玩家中,被奉為時代英雄的“蘋果”因其獨特的封閉文化,難窺生態圈,前後端的明暗對比更為強烈。

  與蘋果公司經銷商系統由蘋果中國掌管(詳情請見www.gemag.com.cn《探秘蘋果中國》)的方式不同,蘋果的代工業務由其美國總部直接佈局。這些“偶發”事故暴露出這家公司在供應鏈的端頭存在的風險與隱患;經本刊調查發現,與其近年來所獲鉅額的商業回饋,伴隨“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而來的一切讚譽形成反差的是,蘋果並未盡善其作為一家“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這顯然與其傳奇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價值觀緊密相關。據可考資料,喬布斯幾乎從未對任何社會問題表現出關注;在1997年重返蘋果後,關閉了公司所有的慈善項目,此後再沒重啟。蘋果公司也因此得過“全美最不仁慈的企業之一”的封號。

  喬布斯的個人風格不知不覺中滲透到蘋果公司各個層面,包括代工環節。在製造工藝上臻于完美的追求,對供應商和代工商近乎嚴苛的要求,事無巨細地盤點和過問,談判階段對代工商流露出的強勢態度,對生産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不聞不問……

  當然,一切也在好轉。去年11月專程赴美與蘋果美國總部高管談判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環球企業家》,對於他提出的蘋果産品生産造成的污染,蘋果已由全然忽略轉變為“願意改變”了,雖然截至目前,尚未付諸行動。

  對這家積蓄功力良久、短短幾年內引爆全球“蘋果熱潮”的頂級明星公司來説,現在何嘗不是一個自省的好時機?

  牽線木偶

  很大程度上,蘋果深受熱捧是因為産品設計上的顛覆性和工藝上的登峰造極;喬布斯本人正是追求極致境界的代表。實現這一切有賴於代工環節。因此,從挑選代工商開始,蘋果就秉持著極為謹慎的態度和相當高的標?準。

  首先,蘋果只關注位居所屬加工業前五名的集團型大公司。蘋果會從總部派團隊前來對代工廠情況進行全面考察,“他們考核的項目非常多,對公司的軟硬體要求非常嚴格。”一位曾在蘋果代工廠工作的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他提及一個令其印象深刻的細節:蘋果對工廠是否裝有SAP系統非常看重,一方面,有能力安裝SAP系統,説明該公司實力不弱,且流程控管能力強;而更為實際的是,在生産過程中,蘋果要求代工廠的流水線具有不斷掃碼的能力,輸入計算機系統後,通過系統,蘋果在美國的團隊能第一時間得知遠在中國的代工廠總共産出多少成品。

  對於結果的監控還不是最重要的,和其他IT品牌相比,蘋果甚至會深入生産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事無巨細地過問。幾乎每天,由蘋果方面派來的駐廠工程師都會去到生産現場了解情況,與工廠中負責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及時溝通,生怕出現任何意外狀況,同時,也會詢問是否需要蘋果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這群數量龐大的駐廠工程師—僅富士康工廠,就有近5千個駐廠工程師—擔負著保障蘋果産品質量一流的重任。在蘋果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內,駐廠工程師大都是30至40歲的中國人,也不乏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外派而來的專職工程師。人數則按工藝的複雜程度配備,工藝較為複雜的生産環節會配備兩三個工程師,工藝簡單的需要一到兩個。他們整日與兩大考核指標為伍:為流水線上産品的質量打分;與此同時,嚴格控制交貨期限。

  他們承受的壓力巨大。IT産品生産本是繁複而精密的過程,牽涉數萬零件設備,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最後産品的不合格。追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是駐廠工程師的職責,若有一個零件涉嫌不合格,他不得不叫停整條生産線的工作。當然,也會出現駐廠工程師解決不了的狀況,這時,工程師和其上級必須在不影響生産進度的短時間內探討並得出結論,勻出時間改善質量,停止整條生産線運作,重頭來過。

  這是一項必須緊繃神經的工作。“遇到産品外觀不良的問題,駐廠工程師比廠裏的任何人都要緊張。”一名原蘋果代工廠員工告訴本刊。據稱,因為工作壓力頗大,駐廠工程師的流動性很大,一個工藝環節上的工程師一年內甚至會更換2至3個。

  這張由駐廠工程師織起的精密大網,鑽入代工廠生産線的各個角落。“代工廠在蘋果的系統中,只是個牽線木偶;富士康也是如此,只是個機械手,不需要有任何思考。”一位IT製造業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事實上,幾乎從一開始,蘋果的力量就滲透代工廠的方方面面。從工廠廠房的規劃、建設,到如何培訓工人,再到生産監控所用的計算機系統和軟體、原材料,代工廠都必須採納蘋果的建議。蘋果甚至會指定原材料的供應商;也觸及到了尾端—即使是外包的代工廠也必須是蘋果指定的。“他會告訴你,即使沒有活幹,你的工人也不能離崗,我給你開工資。他會要求你説,你所有設備我來給你買,但是你不能幹別人的活,全幹我的。”上述IT製造業人士説。

  不可否認,如此細緻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廠的生産水平。“蘋果教會了這些工廠,應該怎樣做一個高質量的産品。”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説。

  蘋果確實傾力傾為。如前所述,凡是被蘋果選定的代工廠,都必須使用蘋果制定的生産設備,以保證每一個産品模具的質量。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大規模代工廠,70%至80%的設備自費購買。而針對規模較小的代工廠,蘋果則會購買其中50%的設備,免費供這些代工廠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規模的蘋果手機殼底代工廠工作過的員工對本刊説,他所在的工廠成為蘋果的代工廠之後曾購入1000台設備,其中自費500台,另500台的費用由蘋果負?擔。

  蘋果每選定一個代工廠之後會進行一些試量産,每次試量産時間約持續兩到三個月,根據産品結果重復進行4至5次。試量産的目的是給代工廠充裕的時間進行外觀上的打磨以及提升品質。“他們會通過不同進度要求不同的供應商,慢慢提升供應商的工藝能力,並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廠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是因為蘋果秉持“長期合作”的理念。“美國人做買賣,一旦做熟了他輕易不換。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來以後,基本上不會換,是一個長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IT從業人員告訴《環球企業家》,“蘋果近三五年內沒有放棄過一家供應商。”不過,每個季度,蘋果都會對所有供應商進行打分、排名。事實證明,排名靠後的,未來獲得的訂單配額越來越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代工廠來説,蘋果是一個不錯的商業夥伴。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蘋果的優勢亦會轉化為強勢,代工廠需要支付的代價是—江河日下的利潤以及議價權利的喪失。

  代工廠薄利已是整個IT代工行業公認事實。一位代工廠的員工告訴本刊,常常為了是否接單而糾結不已:接下,可能利潤難保;不接,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單。一旦沒有訂單,設備就不能開動,員工就要被遣送。這樣一來,等接到訂單時會面臨設備老化、重新招聘培訓員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準了代工廠的這個弱點,討價還擊:“因為你知道,它不賺錢也幹,殺他一票。”

  在談判階段,蘋果會比其他品牌更顯示其強勢一面。誘惑條件是:儘管為蘋果代工利潤較低,但由於蘋果一款産品銷售週期較長,因此一旦開動生産線,能産生利潤的時間也被拉長了。同時,替蘋果做過的代工廠由於設備流程等都屬於行業中的頂尖,也較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單。

  目前,蘋果的代工商隊伍已經基本穩定。從2006年,蘋果的産品方興未艾之時,訂單量就開始驟然增大,中國的很多代工廠就是在彼時加入蘋果的代工大軍。“如果在産能上有瓶頸,蘋果情願等,也不願意將訂單外發給其他的代工廠。”一來,這是從管理穩定的角度出發,二來,這亦是蘋果謹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體現。

  不可泄密

  精益求精的産品品質以及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已成為蘋果公司除喬布斯以外的另一標簽。《華爾街日報》曾透露説,蘋果公司用鉅額懲罰措施來要求供應商簽署保密合同。

  代工廠所有人員都會被要求籤訂“保密協議”,從産品圖紙到人員管控流程,都不能有絲毫洩露。特別是産品外觀—這是喬布斯和蘋果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兩年前,富士康觀瀾科技園在交貨過程中丟失了一部iPhone4樣機,公司上下頓時緊張起來。負責交接樣機的孫丹勇被懷疑偷竊樣機,安保處多次對他進行詢問並且搜查住處,最終孫因壓力過大從12樓的宿舍上一躍而下,時年25歲。

  據以往媒體的披露,富士康內部等級制度森嚴,新幹班成員在下生産線實習時,會像作業員一樣地被主管“檢閱”,安管人員下班時的安檢舉動,讓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難以接受。只要報警器有響聲就不能通過。一次,一個女孩子走了兩次都響,最後查明原因是胸衣帶上有金屬紐扣。另外,富士康員工配有門卡—每張門卡只能打開自己所屬項目的門禁。

  産品的外觀被蘋果視為“Top Secret”確實也在情理之中。但蘋果代工廠産生的環境污染也被蘋果以“這些污染也會涵蓋商業秘密”為由,不進行供應商名單披露,並拒絕NGO的監督。

  每一部手機的成品都是綠色無污染的,但整個生産過程中,手機某些部件卻可能對環境産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帶鋁殼的手機中使用到的鋁粉,可能會引發爆炸並産生粉塵污染。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11月1日,馬軍在蘋果總部與數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蘋果高管進行了5個小時談判,這距離馬軍第一次向蘋果總部發送污染提示信時隔一年半。

  2011年1月,馬軍發佈“蘋果的另一面”的污染報告,報告中列舉了11件代工廠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導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鑒定為“職業傷殘十級”的工人最終拿到了8、9萬元的賠償。“這些病人的住院費都出自社保,大量的錢最後是我們納稅人出的。”馬軍説。對於1月份的報告,蘋果八個月都未做出回應。

  因此,去年10月31日的會談可以稱為一個“突破”,此時距喬布斯離開人世近一個月。在會談中,蘋果公司高管認為這份報告對他們來説是一個wake up(警醒),在此之前,他們對勞工問題有所認識,也做出相應努力。但蘋果對於環境問題缺乏了解,相應的經驗與能力也不?足。

  至此,蘋果做出了一些改進的措施,包括聘用了一個獨立的機構對15家代工廠進行審核,在審核中如發現問題便會給予代工廠時間表責令其解決。同時,蘋果已經準備付酬超過1億元人民幣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一個原則性問題上,馬軍無法與蘋果達成一致,“我們雙方有一個很大的爭論,那就是污染這些是不是商業秘密,蘋果只願意做一個統計學上的介紹。但不願意對公眾去説明他們怎麼整改;不願意讓他們的代工廠置於社會監督之下。他們希望就是環保組織尊重他們的保密。”

  誠然,IT代工廠的污染現象並非只有蘋果一家,而員工身體受到的傷害,以及土地受到的污染,和重金屬對水的污染,這些都是不可逆的。但包括諾基亞、飛利浦等公司都公開地積極推動污染問題的改進。

  “如果蘋果只重視産品價格,每次把定價壓得非常狠,就會誘導這些供應商去降低環境標準。”馬軍回國後,蘋果對此事件無更進一步的溝通。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蘋果的駐廠工程師對於産品的監控只到質量問題就止步了,同時,蘋果還堅守保密文化不開放代工廠的相關信息,那麼所有改進措施都將成為隔靴搔癢;蘋果籌備的1億元人民幣對於代工廠實質性的解決問題來説,也猶如落入大海的一滴水—連一絲漣漪都看不見。(本刊記者周燁彬對此文亦有貢獻)

熱詞:

  • 蘋果
  • 代工廠
  • 蘋果公司
  • 蘋果手機
  • 蘋果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