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還記得2006年嘯然網絡的“虐貓事件”使兩位當事人受到了“雙停”(停止工作、停發工資)的嚴厲處分,而從去年到今年從事活熊取膽的福建藥企歸真堂謀求在國內創業板上市又頻遭民間社會(NGO“它基金”和馮驥才、韓紅、崔永元等社會知名人士)的有力阻擊。時或發生的動物保護案引起國人越來越多、越來越理性的思考,淺層的如虐貓殘忍,深層的如企業要擔負社會公民的責任,而我從中還看到了人性在欲海中的再生與重光。
有一個流行多年的詞叫“以人為本”,當它被用於管理工作、服務工作,特別是用在民生領域時都很正確,但當被用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時,則極有可能陷入誤區。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聽説“動物福利”,當時感到既新鮮又不解:人的福利還沒有得到充分保障,談“動物福利”豈不太“學究”、太不實際?尤其覺得這一來自西方的理念並不適合我們的國情。現在看來,彼時的想法就是一種錯誤的“以人為本”:只見人種,不見物種;只講“人”本主義而不談唯“物”主義。
民間社會阻擊歸真堂上市發生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臨著巨大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們對它的認識必須要跳出單純的慈悲心理。
讓我們到鄉村走走吧!在田間地頭、大山深處,在乾涸的河湖裏或大漠的邊緣,當我們目睹物種加速退化的冷峻現實,耳聞“正龍拍虎”這樣的新成語冷幽默,便能理解民間社會為何不能見容虐貓、取熊膽這類的個人和企業行為。不難想象,如果我們再輕忽“動物福利”,還像過去那樣怠慢自然,揮霍自然,也許用不了多少年,人類就會成為世上的“孤家寡人”。人類必須為自己行為埋單!
佛教裏有“不殺生”的戒條,中國的信徒還由此養成了“不吃葷(魚肉)”的生活禁忌。在這裡,我想談談對這個佛家首戒的理解,這對我們認識歸真堂上市受阻一事應有些許幫助。佛祖告誡四眾弟子“不殺生”,並不等於“不殺人”、“不吃葷”。佛教中的“生”泛指一切生命,既有有情物,也有無情物,而人不過是有情物中的一部分。此外,“不殺生”的“殺”主要指“殺機”,即心念。兩者俱乃佛教常識,于後者,在《佛無靈》那篇短文中,豐子愷先生有一段深入淺出的開悟:
“我也曾吃素。但我認為吃素吃葷真是小事,無關大體。我曾作《護生畫集》,勸人戒殺。但我的護生之旨是護心,不殺螞蟻非為愛惜螞蟻之命,乃為愛護自己的心,使勿養成殘忍。”
在自然界,人是萬物之長,但人不能驕縱自己,否則就是自我毀滅。中國古代的五行理論用“生克”二字來概括事物關係,並非邏輯遊戲。我們之所以説“歸真堂上市受阻是人性在閃光”,就是欣喜地看到人對自然及彼此關係的理解正在回歸本真。昊天之下,“人性”不該是狹隘的“一人巷”,它的大門內安住的除了人,還應該有諸多“自然之友”。佛説人可能會“下轉”成畜生,聞者驚懼,我倒覺得這未必不好。如果我們真能在動物甚至植物的立場上站一站,設身處地為其建言謀利,這何嘗不是對人類自身的愛護?豐子愷先生之所謂“護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