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債期貨“準備期”或超期指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期貨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雖然國債期貨正式推出的時間尚未確定,但已展開的聯網測試仍令市場對重啟封禁17年之久的國債期貨充滿期待。一些市場人士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推出國債期貨的市場環境已基本成熟,但仍需要完備的制度以及充分的測試來保證上市後發揮預期的效用,因此國債期貨的“準備期”可能將超過股指期貨。

  國債期貨推出具備良好的條件

  據了解,全球主要期貨交易所中,國債期貨各期限品種齊全,既有中長期的,也有短期的。比如美國,目前中長期國債期貨交易有2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四個品種,短期品種有3個月期美國國庫券期貨。而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不僅開展本國國債期貨交易,還進行美國、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等國的國債期貨交易。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曾開展過國債期貨交易,但當時的監管機制並不完善。在“327”、“319”國債期貨風險事件相繼發生後,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宣佈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債市場與期貨市場的不斷完善,重啟國債期貨的條件日趨成熟。特別是股指期貨的成功推出,使我國資本市場金融監管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為國債期貨監管提供借鑒。

  “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大部分利率已經實現了市場化或準市場化。另一方面,國債市場在容量、流動性等交易條件以及基礎設施、投資者等環境條件方面都已為國債期貨的推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廣東金融學院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管同偉説,目前我國國債餘額已達7萬億元,銀行間債券市場年結算量早已突破100萬億元大關,託管量也突破了10萬億元,而市場上對衝利率風險的金融工具嚴重不足,這對國債期貨提出了強烈的需求。

  關鍵要看規則設計和監管措施

  在去年12月舉行的第7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提到,我國國債餘額數量龐大,是很大的現貨市場。發展國債期貨有望增強國債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對場內市場也是很好的呼應。對此,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出質疑,我國7萬億元國債中的80%由商業銀行持有,而商業銀行持有的80%又由四大國有銀行持有,一旦重啟國債期貨,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可能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數國債並未被多數機構投資者持有,可能會影響國債期貨的功能發揮。

  “在國際上,金融資源向大型金融機構集中是普遍現象。就國債交易而言,美聯儲紐約分行的國債做市商也就十幾家,國債持有機構也很集中,但這並未阻礙美國國債期貨市場的發展。”管同偉認為,國債期貨作為一種利率避險工具能否被市場接受,關鍵要看其規則設計和監管措施。只要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吸引廣大投資者參與,逐步優化現階段我國國債持有的格局。

  “以2008年年末的統計為例,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由最初的16家商業銀行總行,增加到包括其他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投資人在內的8299家。此外,2002年開始的記賬式國債櫃臺交易也使個人投資者間接進入了銀行間市場。”中期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博客,微博)認為,從中金所公佈的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合約看,100萬元的面值就像是針對機構投資者設計的,有意限制中小散戶參與,“當然效果如何,還需要長時間的測試”。王紅英估計,國債期貨的“預備期”有可能比當初的股指期貨更長,而且參與門檻也不會比股指期貨低。

熱詞:

  • 國債持有
  • 國債期貨交易
  • 準備期
  • 國債市場
  •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
  • 期貨市場
  • 國債餘額
  • 股指期貨
  • 風險事件
  • 銀行間債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