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報載,國家質檢總局最近對國內生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産品質量進行了監督抽查,共抽查89家企業的160種産品,所檢項目均符合標準的規定。但是這則新聞並未引起太多歡呼,也沒多少人認為中國奶粉從此“一雪前恥”,民眾的“深層焦慮”並非一天兩天可消除。
就檢測説檢測,大家並不清楚這160種奶粉佔了全國奶粉的多大比例,也不知道某些地下、山寨或粗製濫造的奶粉有沒“幸運”地名列其中。同時,檢測的項目,能否和當下奶粉造假的先進水平相對應。在三聚氰胺之外,有沒有更多的新化學名詞被忽略和錯過。如果檢測的都是合格的,且能説明全貌的,那麼質檢部門能不能開個發佈會,拍胸口説中國奶粉完全沒問題了?
中國奶粉其實就和其他食品一樣,正常企業應該佔主流,而“問題企業”的所謂奶粉大部分也是能吃進肚子且短期不會出大事的。可是公眾對國産奶粉的印象,就是由一波波食品危機、企業造假和監管紕漏構造起來的鏈條。這種偏見最後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慣見”。在民眾共識面前,藍天碧草羊群的圖景猶如神話,哪怕號稱太空人專用也難以增加信服力。在錯覺和實情之間,不少人本能地選擇了相信前者。劣質産品當然不是質檢局生産出來的,但有怎麼樣的監管,就會有怎麼樣的産業。正如哪怕面對大海,只要警力夠強,連海盜都要收斂。這些基本的邏輯,可惜經常被“國情”理由所掩蓋。
國人對國産奶粉的習慣回避和赴港購買的常態化,集中體現出這個民族無法自處的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某些地方政府和奶業巨頭官商一體、操縱行業標準、監管部門為大企業保駕護航的現實。既然每一次奶粉出問題,都可稱為某一批次的偶然事件,那麼這一次160種樣品合格,是否也是一種偶然的成績,只能定義樣品而不是企業?在行業亂象下,一家正常企業首先就得解決在此叢林不被驅逐的生存問題,至於“百分百合格”反而成了一種崇高的目標。
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