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需要獨立客觀強大的信用評級機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月13日,穆迪將意大利等6國信用評級下調一格,將西班牙下調兩格。穆迪還將法國、英國和奧地利三國評級展望調降至負面,暫時維持3A評級。當天,標普宣佈下調西班牙15家金融機構的評級。同一天,惠譽宣佈下調西班牙4家銀行的長期債務評級。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演變過程中,國際信用評級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現象:三大國際主要評級機構接二連三、“毫不留情”地降低歐洲國家主權信用級別,使歐洲債務危機從邊緣國家向核心國家擴散,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起伏。而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基於“西方標準”對中國主權評級歷來比較低,更時不時地對中國主權及銀行業信用發表看空觀點或降級預警。

  無論是從吸取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深刻教訓的角度,還是從維護中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穩定的立場出發,中國迫切需要獨立、客觀的本土化信用評級機構。

  國際信用評級市場“有點亂”

  標普、穆迪、惠譽這三家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在此輪金融危機之前一度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如雷貫耳、近乎被“神化”,而在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過程中,它們已從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神壇上掉了下來,但是它們在這幾次緊緊纏繞在一起的金融危機中扮演的“兩面人”角色,總是“讓一部分人歡喜、讓另一部分人憂愁”。如今它們的“魅影”還在歐洲及其他幾大洲閃現。

  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09年10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至2012年2月13日的兩年零5個月內,這三家評級機構對歐洲主權國家、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歐洲的商業銀行、美國、澳大利亞等先後總計發佈了64次下降主權信用評級、銀行信用評級或評級下調警告(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平均每月達2.2次之多。

  “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對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等級進行調整的可預見性、級別調整幅度等方面還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如此頻繁地調整某一國家的主權信用級別,不僅難以給市場參與者提供可預見性的評級信息,反而會引起市場的恐慌情緒。”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常務副總裁李信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在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接二連三、跟風似地降級影響下,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先後成為在歐債危機中倒下的三個歐元區國家。

  三大評級機構窮追不捨的降級行動,已使歐債危機從邊緣國家向意大利、法國、德國等核心國家擴散。

  2011年12月6日,標普將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意味著短期內有50%可能性下調其AAA的信用評級。12月9日結束的歐盟峰會雖然達成了新的債務危機應對方案,但投資者普遍不看好歐盟應對措施,美歐股市12月12日均大幅下跌。穆迪和惠譽12日均發表聲明,批評歐盟12月8日至9日舉行的峰會未能出臺“決定性措施”,以有效緩解歐元區面臨的主權債務風險。穆迪表示,歐盟峰會發表的聲明沒有宣佈實質性新措施,不足以改變該公司對歐元區的風險評估。穆迪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處於“關鍵、動蕩”時期,歐元區在制定危機應對政策方面耗時越長,出現多個成員國違約甚至退出的風險就越大。惠譽認為,歐盟峰會沒能提出“全面性危機解決方案”,峰會達成的幾項成果也面臨“執行風險”。標準普爾此前也表示,將根據歐盟最近一次峰會成果來評估是否對整個歐盟主權信用評級降級。

  三大評級機構在敏感時間對歐洲主權信用的降級行為,使國際上有聲望的人士懷疑其評級行為是否不僅基於“評級技術”而摻雜了其他“政治上的考慮”。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部長都對此提出質疑,稱此舉助長了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具有明顯的“反歐洲”傾向。

  吸取國際評級市場教訓 中國需要獨立評級機構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1年年底之前召開的一次論壇上,總結了國際上對評級公司及其評級結果存在問題的五點看法,一是對評級的水平和效果不甚滿意,特別是對其前瞻性不甚滿意;二是評級業有可能在整個經濟週期變動過程中起到順週期作用,加劇宏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三是從短期的角度看,敏感時期的評級調整會加大經濟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四是評級機構運用的方法論與內部程序不夠透明,行業壟斷程度高,缺乏競爭性,評級機構內部業務之間有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影響其獨立性;五是部分監管者和投資者過度依賴外部評級,容易産生道德風險和責任推諉,也使評級業對市場的影響力過於強大。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尤其是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過程中,歐盟中一些國家對評級公司的評級調整和結論相當不滿,美國人也對2011年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做法提出了異議。

  其實,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在某些場合不由自主地承認了其評級存在的“不當”或“偏頗”。2008年12月,標普在中國三亞徵信立法國際研討會上針對次貸危機爆發後大比例下調結構融資産品信用等級時表示:沒有認識到美國結構融資産品評級中使用的部分假設與基礎資産的最終表現不一致,未能預見到美國住宅和抵押貸款市場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關建中表示,“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在2008年10月22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公開承認其為了利益,違背職業道德,評級故意掩蓋了次債風險。正是由於這種不負責任的評級和錯誤誘導,給美國金融體系造成毀滅性打擊,給全球金融體系造成重大破壞。”“美國評級機構公正權威的神話徹底破滅。”他在接受境外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西方評級機構是政治化的,高度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不遵循客觀標準。”

  反思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及正在演化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國際社會及各方有識之士已經深刻認識到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在危機中的“不當評級”及其深刻教訓,並推動著國際信用評級行業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信用評級話語權直接影響國家金融體系安全。美國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中強調:“評級是國家大事,評級影響證券市場、全國銀行系統、國家經濟”。而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與服務的一名委員近期表示:“評級影響著市場和整個經濟,事關歐洲民眾的繁榮。”

  關建中明確表示:“信用評級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構成,是國家金融體系安全的戰略制高點,掌握了信用評級話語權就控制了一國金融體系運行的主導權。”“這次金融危機證明,信用評級關係國家興衰,信用評級擁有摧毀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巨大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講,信用評級是國家金融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運行依賴外國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實際是信用評級話語權和金融主權讓別國控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國家金融體系是不安全的。”

  有識之士呼籲,中國評級行業的落後狀況如果不迅速改變,中國金融體系和中國經濟就可能還處於不安全的隱患之中。

  對某一國的評級機構來説,評級市場可以簡單地劃分成國際評級市場和國內評級市場。國際評級市場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境內對象評級,為境外投資者(包括監管者,下同)服務;二是對境外對象評級,為境外投資者服務。國內評級市場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境內對象評級,為境內投資者服務;二是對境外對象評級,為境內投資者服務。

  “目前我國評級機構的第一部分國際評級市場被國際評級機構壟斷,國內評級機構沒有話語權,我國評級機構更沒有能力開拓第二部分國際評級市場。”李信宏分析説。“我國評級機構目前只在第一部分國內評級市場上有話語權,這種狀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基本相適應。”

  “在主權評級方面,中國的主權評級歷來比較低,我們也不滿意。”談到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時,周小川這樣表示。

  “對新興債權國採取雙重標準,也是主流評級機構的一貫做法。例如中國是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獲得的主權信用評級還是只有AA-。”“這三家機構對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評級,也都是有問題的。這種評級話語權對世界宏觀經濟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影響。”關建中向媒體表示。

  據記者了解,中國評級機構的發展及話語權情況並不樂觀。目前經過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等部委認可的評級機構有大公國際、東方金誠、中誠信、聯合資信、新世紀(002280)、鵬元資信等幾家。自2006年起,美國評級機構就開始了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全面滲控。當年穆迪收購中誠信49%的股權並接管經營權,並約定7年後實現絕對控股;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並接管經營權;2008年標普與新世紀建立起戰略合作關係。外資幾乎控制了中國三分之二的信用評級市場。

  關建中認為,如果西方利用評級主導地位影響國際宏觀經濟的情況繼續下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長期面臨這種國際環境,這將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因此,爭取評級話語權不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型債權國的義務,更是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需要。

  因此,吸取當前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教訓,不僅擁有本國貨幣的每個主權國家都需要擁有自己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而且像中國這樣擁有鉅額凈債權的國家更應當建立起強大的、權威的、客觀的本土化信用評級機構,這是維護本國金融和經濟安全的強大屏障。

  完善監管 苦練內功 做大做強本土化信用評級機構

  周小川明確提出:“今後我們要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的發展,給本土評級機構發展留下更多的空間,促使它們未來成長為國際型的評級機構。”央行行長的表態,與業內專家的看法不謀而合,併為中國本土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周小川介紹,由央行&&、有關部門和金融界共同參加的信用評級課題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該課題提出的四個主要觀點為健全我國信用評級體系奠定了基礎:一是減少對外部信用評級的依賴性;二是避免評級的利益衝突;三是適度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發展;四是完善評級業的監管。

  2010年6月27日,胡錦濤主席在G20多倫多峰會上指出:“要制定客觀、公正、合理、統一的主權信用評級方法和標準,使有關評級結果準確反映一國經濟狀況和信用級別。“他作為中國國家元首,在國際社會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重要性。

  針對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本次危機中的表現,有關國際組織、美國、歐盟相繼發佈或頒布一系列評級機構監管改革政策或法規,導致評級行業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李信宏總結了國際信用評級行業正在發生的7大變化趨勢:一是從監管部門不明確、沒有監管部門,到設立或指定監管部門;二是從簡單註冊、不需註冊,到必須註冊或獲得牌照;三是從自律管理、不監管,到加強監管、全面監管;四是從監管法規過度依賴、使用被認可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到修改有關監管法規,減少或不使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同時,鼓勵大型投資人自建內部評級體系,有限度地直接使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五是從評級行業高度壟斷,到降低評級機構或業務準入門檻,推動評級機構之間的競爭;六是從三大評級機構高度壟斷全球評級市場,到增加認可本土評級機構;七是從只認可以發行人付費模式經營為主的評級機構,到增加認可以投資人付費模式為主經營的評級機構。

  中國信用評級體系建設應當順應國際信用評級行業的改革發展趨勢,並結合本國國情,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確保本國經濟金融安全的信用評級行業發展道路。

  李信宏認為,中國本土評級機構要做大做強,需要改進和探索新的評級技術。評級技術必須適應評級對象的風險特徵,評級技術的適用性要靠事後檢驗。因此,必須進一步發展適合我國評級對象風險特徵的評級技術,實現評級方法由模倣到創新的飛躍,實現評級技術的本土化發展。

  他説,在尊重國際先進評級機構的同時,要抓住我國經濟、人民幣等國際地位提升的機遇,把我國評級機構的“國內評級”發展成“國際評級”。

  業內專家還強調,做大做強本土信用評級機構,需要進一步加強評級機構的公司治理,完善評級流程、評級方法,真正樹立為投資人服務的經營理念,不斷滿足投資人需要,不斷增強評級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確保評級結果的質量。

熱詞:

  • 信用評級體系
  • 信用評級機構
  • 關建中
  • 外部評級
  • 徵信立法
  • 信用級別
  • 國際評級
  • 中國本土
  • 中國國民經濟
  • 內部評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