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一號文件為走好農業“最後一公里”支招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定位,全面部署了農業科技創新任務,系統出臺了許多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措施。

  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農産品[11.49 -0.78% 研報]供給一直是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因為糧食安全是國家的安全戰略,尤其是糧食“八連增”之後,未來糧食要繼續增産,面臨很大的約束,包括氣候變暖、資源約束等,而突破這些瓶頸,根本途徑應該是科技創新。

  一粒種子可以産生一場革命;一台機器可以將生産效率提高十倍甚至百倍。我國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畝耕地,地少人多,要實現糧食連增,乃至於農民變富,非農業科技創新不可。但是,我國的農業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現在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大多屬於跟蹤模倣,低水平重復式不少,鮮見重大成果。我國蔬菜、瓜果、養殖等産業半數以上品種需要進口。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定位,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國家投入,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使農業科技能夠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成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力量。

  農業科技的創新重點包括穩定支持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農業科技創新涉及農林水氣等多行業、多學科、多領域,産業類型複雜,技術需求多樣,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抓住重點、集中突破。

  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四大重點任務”: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理論和方法;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搶佔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著力抓好種業創新。

  農業科技具有“公益性”,政府財政投入極為重要。目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問題突出。據統計,2009年,我國農業科研投入佔農業GDP的比例僅為0.6%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2%以上比例。我國農業研發投入水平也遠低於全國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

  針對農業科技長期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了具體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財政投入方面,文件提出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中國農業與國外差距主要體現在很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35%,而發達國家已達到70%~80%。究其原因,是我國農業科技與産業發展“兩張皮”現象嚴重。

  圍繞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號文件提出要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完善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和農業科研評價機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措施,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但轉化率僅為40%左右,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30%,“最後一公里”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過去片面強調市場化,忽視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性,經費投入不足,條件建設薄弱,導致曾經建立起來的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破、線斷、人散”。多數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近10年沒有進大學生,部分地區基層農技人員中專及以下學歷超過40%。

  一號文件提出要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隊伍建設,重視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通過財政支持來完善基層推廣隊伍。

  農業科技創新最終落地還要靠種田人,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力年齡大多40歲以上,平均年齡55.2歲,並且以婦女居多。新生代農民要麼不會種田、要麼不願意回去種田。設想二十年之後,目前在我國糧食生産第一線的農民隨著年齡變老幹不動農活時,他們的子女又不願意返鄉務農,我國的糧食安全將何以為繼?

  如何才能破解“無人種糧”、“無人養豬”的困局?有三條路可走:其一是從娃娃抓起,通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植入農業內容,增加對農業有興趣的未來接班人;其二是對目前義務教育之後的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其三是通過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

熱詞:

  • 中央一號文件
  • 農業發展
  • 農業科研
  • 農業科技創新
  • 支招
  • 農業技術
  • 農業增加值
  • 公益性
  • 種田
  • 最後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