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南寧2月13日電(記者 陸波岸)新華社記者最近專項調查顯示,“新用工荒”正從我國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農民工已由“單向度輸出”轉變為“多向度流動”,區域性、結構性工荒已經常態化。
“新用工荒”持續蔓延確實是件讓社會各方面都感到焦慮的事情。但在既成事實面前,應當神莫慌,冷靜面對現實,找出問題的根源,優化産業結構,加快産業升級轉移與産業承接,構建和諧勞動用工關係,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力求實現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勞動就業,各級政府部門始終扮演著領導和服務角色。在用工荒面前,政府要做的不是“拉郎配”式的招工,而是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協調服務好轄區用工和勞動就業,同時根據轄區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規劃,冷靜“會診”出現用工荒的真正根源:是經濟産業結構不合理?還是城市“新二元”結構出現了問題?或者是其他原因當了絆腳石?找到問題後要“對症下藥”,該優化産業結構的必須大刀闊斧,該破解社會難題的務求實效,否則將會陷入“年年工荒年年招工,年年招工年年工荒”的被動局面。
與用工荒關係最直接的用工單位,這個時候也不能自己亂了陣腳,更不能“臨時抱佛腳”,到處散發“空頭支票”式的許諾,以權宜之計能開工一天算一天。而是應當根據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和用工特點,冷靜分析本行業以及自己企業産生工荒的真正原因,是福利待遇出了問題、工人與企業之間感情隔閡感日益加大?還是勞動強度、勞動時長讓員工“望而卻步”?或者是這個産業已經處在淘汰邊緣?找出“癥結”後需要提高員工福利待遇的不要捂住錢袋子,需要加快轉型升級的不要固步自封,否則可能陷入“招工不足——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無力招工”的惡性循環局面,最後被市場淘汰。
用工荒的出現,給就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求職選擇自主權和話語權。但是,求職者越是這個時候越應當保持理性清醒的頭腦,準確為自己定位,自覺接受培訓以提高勞動技能。特別是“80後”、“90後”就業者,更應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態,加強鑽研學習,練就紮實的就業基礎,成為用人單位青睞的好員工。就是在用工難的當下,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特別是專業技術缺乏、文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的勞動力要實現充分就業,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