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大城市能否宜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城市的好處毋庸置疑。一方面,同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集約使用可産生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就業;另一方面,人口的聚集使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化相伴隨的家庭活動社會化的過程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育、文化、休閒、娛樂等活動。但是,當城市擴張到一定程度,“城市病”隨之而來。

  中國城市管理協會會長羅亞蒙認為,城市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巨系統,是一個運動的矛盾統一綜合體,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城市有點“病”是正常的,只要不“病入膏肓”導致城市“偏癱”就可以治理。只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嚴重一些,治理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城市病’是城市化的産物。特大城市功能高度集中,而周邊中小城鎮功能很不健全,從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效益來看,特大城市有許多優勢,也正因如此,人、財、物等生産力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導致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各種‘城市病’隨之産生。”中國科學院經濟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張文忠説。

  “城市病”的對立面是城市的宜居性。每個人都希望,城市既是繁華現代的又是宜居舒適的。

  羅亞蒙介紹説,宜居的標準有很多,但根據學術界普遍的觀點,城市是否宜居,有一條“紅線”:環境承載力。“在人類活動強度超出城市環境承載能力之前,人類活動強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類活動強度超過城市的環境承載能力之後,人類活動強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羅亞蒙説。他認為,當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過度聚集,人類活動強度均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從而導致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離“宜居”越來越遠。

  ② “城市病”並非不可治理,應儘早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廖嘉明住在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北路,幾乎每天她都能看到深圳市人民醫院門口排隊掛號的焦急的人群。“有的人天不亮就來排隊,一開始不理解,自己看了幾次病就理解了。” 廖嘉明告訴記者,今年7月份她去看牙,前後跑了兩趟才挂上號,前不久去治感冒,挂上號了還等了三個多小時才輪到自己就診。據了解,由於大批外來人員涌入深圳,深圳市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按2008年底深圳市實際管理人口1269萬計算,該市每千人擁有床位數1.66張,低於全國同期3.20張的水平,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1.64人,僅與全國平均水平(1.62人)持平,這兩項指標都排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的最末位。

熱詞:

  • 宜居
  • 宜居城市
  • 城市病
  • 區域經濟地理
  • 羅亞蒙
  • 北京房價
  • 十一五
  • 人類活動
  • 紅線
  • 指揮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