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黑龍江林甸縣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一項“天字號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61.3億元,規劃面積2456公頃,計劃建設2.4萬棟溫室大棚,預期産業格局年創效益50億元,吸納近6萬就業人員。當地政府將其定性為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的“民生工程”。而當地部分群眾並不認可政府的“良苦用心”,甚至認為這一項目是“敗家工程”——先期建設的“38棟實驗大棚”已經撂荒損壞,新建的兩處磚瓦窯未投産即拆毀,用上百萬元建的別墅當了“種子商店”。(見2月6日《中國青年報》)
不適合種植蔬菜的鹽鹼地,偏偏大規模搞大棚種植;在地熱供暖並未採用、種菜投入産出的賬都沒算明白的情況下,“大幹快上”地推進項目;大棚大面積撂荒的現實下,少量集中投産的大棚,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是給領導參觀用的”。如此看來,當地全力打造的“天字號項目”不僅先天不足,如未批先建,大面積違法用地,而且有後天畸形,如在承租土地的回收過程中,公眾正當權益被漠視。
這無疑是一場因決策失誤而勞民傷財的荒唐劇。即便如此,林甸縣委書記在去年年底的相關會議報告中卻大張旗鼓地提出:“突出壯大溫泉果菜基地規模,確保2013年棚室總量達到2.4萬棟,年産果蔬30萬噸,建成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保健果蔬基地”,並加快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定位發展成為世界寒地溫泉休閒城市。看上去,很有雄心壯志的樣子。但設想終歸是設想,無視現實基礎和條件,僅僅沉浸於美好設想之中,只能是自欺了。
報道中提到了今年1月30日黑龍江省一次相關負責人視察當地果菜基地時,“特別問到棚室建設成本,與相關負責同志算經濟賬”。而當地肯定已將經濟賬算在了前面。“敗家工程”之所以“不到黃河心不死”,一方面是當地領導存有僥倖心理,認為工程在得到上級領導“肯定”後,局面會出現好轉;另一方面,現有的官員政績考核機制存在問題。即便一些人違法用地、決策失誤,現有的機制往往不會給出懲戒,更做不到及時“剎車”,從而導致失誤決策在錯誤的道路上能一路疾馳。
近些年,一些地方打着“民生工程”的旗號,拍腦袋決定大搞“政績工程”的事,屢有出現。沒有前提論證、脫離實際推行、罔顧民生利益、最終勞民傷財。敗家的“民生工程”背後,與相關官員和地方政府的自欺膨脹有關,更與官員政績考核機制有關。有人説過,中國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戰略決策的失誤。因此,相關方面及時對林甸縣的“天字號項目”踩“剎車”是當務之急,如何建立科學決策的運行機制和決策失誤的追究機制,則應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