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攝影收藏正如20年前油畫市場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1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目前的攝影市場相當於二十年前的油畫市場,”此話出自大陸最早專注經營攝影作品的畫廊創辦人陳光俊。它道出的不僅是影像市場暫時低迷的現狀,同時也意味著其中無限的可能性和增長潛力。

  在中國攝影市場中,按門類簡單劃分出老照片、紀實攝影和當代觀念攝影這幾大版塊,老照片和紀實攝影主要通過拍賣渠道為國內藏家接受,而當代觀念攝影則通常出現在畫廊多由外國藏家購買。

  攝影市場現狀如何?該如何發展?攝影,如何欣賞?如何收藏?能投資嗎?這一系列問題在我們對畫廊、拍賣行和藏家等市場參與者的訪談中,窺見一斑。

  中國攝影簡史

  攝影術傳入中國可記載的時間大約有一百五十年以上,這之中包括西方的傳教士、隨軍記者等在中國拍攝照片,他們為近代中國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隨著攝影術的商業化,中國人自己也開始使用攝影術作為謀生手段。19世紀60年代前後,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中已經出現完全由中國人經營的照相業。1859年,廣東人賴阿芳在香港皇后大道開了一家“攝影社”。他除了拍攝人物肖像外,還拍攝香港社會的世俗生活和風物景觀,作為旅遊紀念品向觀光客銷售。這是中國人最早的社會紀錄攝影。

  進入20世紀的中國攝影,很快分叉出兩股不同的走向。一股是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實用攝影,像民間照相業和傳媒新聞攝影,代表性的是沙飛、石少華、吳印鹹等一系列的戰爭攝影人物。另一股是有閒階級的藝術攝影,和大眾溫飽無關的風月無邊,代表性的人物是後來去了台灣的郎靜山與留在的大陸的張印泉、胡伯翔、蔡俊三等。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作品。

  1949年以後,高度政治意識形態導致攝影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這一時期的攝影基本成為政治宣傳工具,有著極強的政治符號性。其中尤其以侯波、呂厚民等領袖人物攝影給人印象深刻。這種狀況一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北京四月影會為代表的一批新攝影人的努力才使攝影回歸到媒介本體的豐富性。

  從1978年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攝影的社會作用開始全面復蘇。從開始的唯美主義的傳統沙龍攝影,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的紀實主義攝影,至世紀末興起的觀念藝術攝影,中國攝影以幾個浪潮式的運動將西方近一個世紀的攝影歷史濃縮性地補課式地實踐了一遍。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光影原理已被發現並記載于我國典籍之中。《墨子卷十 經説下》:“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障內也。”墨子發現當光線穿過小孔,會把景物形象上下倒轉,並投影到屏障之上。宋末元初,我國科學家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其中段落《小罅光景》更詳細記載了針孔成像的細微變化,如光源、孔徑、象距和物距的關係。然而這項原理被實質應用到攝影術上,則只有二百年的光景。

  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應用暗室“Camera Obscura”(鏡片加上暗室投影)作繪畫輔助工具,同時透視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繪畫之上。自那時起,人類社會對“真實的重現”(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的意識傾向開始改變。由於應用透視法的繪畫把接近人類視覺經驗的影像表現出來,“影像是真實的重現”這一概念漸漸形成並根深柢固。十八世紀更一度出現能輕巧手提的暗箱,作室外靜物描繪之用。這點大大衝擊了繪畫傳統,畫家們的專注點變得更為深入,從印象派起,畫家們都專注在當時攝影技術未能重現的關節:如光影與色彩的關係。

  世界公認第一張相片,要到1826年方始面世。法國人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用氯化銀作感光物料,並以鉛錫板作媒介獲得正像顯影,拍得公認世界上的第一張相片《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當時,一張照片需于日光下拍攝八小時。

  1837年1月,同為法國人的達蓋爾(Louis J M Daguerre)進一步改良並簡化感光媒介,以氯氣熏蒸于銀版上並以大蘇打定影,大大縮短拍攝時間至數十分鐘,且影像得以永久保存。

  這天,是被公認為攝影術誕生的一日,當然此時的攝影師,須要操作複雜的物埋與化學過程方能拍得一張照片,屬於非常專門的技術。

  自始,攝影術被不斷改良,並廣泛應用在貴族人物肖像的紀錄上。直至十九世紀末,柯達公司研發出膠卷(把感光劑附在軟或膠片上),技術門檻的降低使得攝影愛好者以及影像急劇增加。當時柯達公司一句口號“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你只需按一下鈕,其他的交給我們來做)”,並聲稱任何人都可不需指示便能拍得照片,令世界進入今日影像廣泛流行並被輕易應用的時代,攝影除了大量作為新聞紀錄的媒介以外,亦平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媒介。

  要説最早被公認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攝影家,美國的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1984)必列其一。亞當斯以拍攝大畫幅黑白風光照片見長,其中最著名的《優山美地國家公園系列》、《大峽谷系列》等均展現了他對自然風光的敏銳觸覺及曝光控制技巧,他的“分區曝光法”(zone system)至今仍是攝影學院的必修基礎教材。《Moon Raise》(1941)正是亞當斯於此範疇的代表名作。

  1930年代起,各個相機廠牌如萊卡(Leica)、康泰時(Contax)和愛克發(Agfa)的35mm輕便相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令攝影師得以就眼前的事物迅速反應,加之社會上絕大部份的攝影都被應用在新聞紀事方面,故新聞紀事式的抓拍亦成為評估攝影成就的主流方向之一。

  布列松 (Henry Cartier Bresson, 1908-2004) 是被公認成就極高的紀實攝影家之一,亦是馬格南攝影通訊社的創辦人之一。他以35mm旁軸相機與標準鏡頭,加上其鋒銳的觸覺,拍下大量令人津津樂道的名作。《聖拉扎爾火車站》(Behind Saint-Lazare Train Station)(1932) 正是其于著作中主張攝影表達最重要的“決定性的瞬間”的示範作。他提出“決定性的瞬性”,到攝影藝術百花齊放的今日,甚至在擺拍、改圖的攝影作品上仍是判斷作品優劣的重要指標,蓋因攝影正是一個長于截取某段短暫時間的媒介。

  除了大片幅風光攝影、35mm旁軸主導的抓拍式紀實攝影以外,二十世紀攝影史上重要一環:寶麗來(拍立得)公司開發的即影即有照相機亦引領了有別於主流攝影的另類藝術風潮。如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以寶麗來人像相機進行大量創作;大衛霍克尼以SX-70寶麗來照片拼貼的作品亦在攝影藝術史上留下重要位置。純藝術觀念攝影方面如伊莫金坎寧漢(Imogen Cunningham)在物體形態上把玩符號,各式各樣的創作進一步擴闊了當攝影藝術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攝影器材及技術進一步成熟並普及,攝影藝術的多樣性亦百花齊放。

熱詞:

  • Contax
  • 旁軸相機
  • 油畫市場
  • 攝影作品
  • 市場參與者
  • 攝影學院
  • 攝影史
  • 攝影愛好者
  • 曝光控制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