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高價回收各類禮品”、“飛天茅臺、五糧液、拉菲回收最專業”……新春佳節剛過,各類禮品的回收生意走俏起來。有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不僅名煙、名酒等傳統禮品回收市場走旺,包括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禮品,也都能找到“下家”。而在網絡上,禮品回收儼然已經成為一項産業,回收方式有逐漸專業化的趨勢。
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尊崇禮尚往來。於是,見面要禮,臨別要禮,辦事要禮,行商要禮,感恩要禮,圖報也要禮。尤其逢年過節,這種送禮、人情往來更是少不了。有老闆在年末用越野車裝滿整整一個尾箱的名煙名酒,四處去送,而且禮如果送不出去反倒頭疼,因為禮送完了才證明事辦完了,人情關係都還在,舒坦。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禮品産業研究院採用國家統計局、商務部、行業數據,對禮品行業進行了個體與團體分類統計測算,得出的數據是,個體的年禮品需求在5055億元,團體的年禮品需求在2629億元,相加得出目前國內禮品市場的年需求總額在7684億元左右。隨後又有媒體對此結果進行調查,結果七成以上的人都表示“信了”。近8000億元的禮品市場,人們幾乎眼睛都不眨巴一下就信了,總是有現實中的感性經驗作為支撐的。眼下,禮品回收愈發專業化就是一大例證。
禮品經濟這麼旺盛,收禮的人總有一些禮品是不需要的,或者家裏存貨實在太多。於是,禮品回收應運而生。以前的禮品回收都是遊兵散勇的模式,但是如今專業化的趨勢讓人深感其中水深。回收—轉手—購買—再回收,一些禮品到最後也沒幾個人真正消費,都在煙酒經銷商、煙酒商店之間不斷地循環,坐收漁翁之利。最終為此埋單者,大多是富裕階層,而他們的目的,往往是打通權力網絡。所以,在這旺盛的禮品回收市場背後,我們幾乎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權錢涌動的交易,早已脫離了禮品本身傳情達意的核心要義。
有人説,收禮品在法律是灰色地帶,所以禮品回收亟待規範,煙酒專賣等監管部門應該加強監管,但是這樣的方法怎麼看都是治標不治本之策。就好比如今假酒氾濫,有人建議要建立貴重酒瓶回收制度,讓每一個酒瓶都有編碼,都知道從哪來到哪去。但關鍵問題並不在於此。市場有回收禮品的需求,而回收煙酒、回收酒瓶又是有利可圖之事,這決定了在禮品經濟如此旺盛的背景下,禮品回收市場不可能會在短期內衰退。我們只能從這個過度膨脹、近乎畸形的禮品市場入手,而説到底,就是從這些打著“送禮”旗號的權錢交易入手。
對於領導幹部收禮,特別是逢年過節收禮問題,中央早已三令五申,各級政府對此也是年年發文件、提要求,可依舊擋不住送禮者的“熱情探訪”與收禮者的默契配合。一個願送,一個願收,正是有利益在驅動。新加坡對國家公務員要求十分嚴格,公務員在任職之初必須申報個人財産情況,且每年都要申報一次。同時規定,公務員接受禮品金額不得超過50新元(約250元人民幣),超過部分必須上繳或者個人出資買下。這種嚴苛的申報制度、公開制度才讓官員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説來説去,問題還是回到了原點上,只要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恐怕該膨脹的繼續膨脹,該畸形的無改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