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春走基層:新埂村的生態科技致富經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1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南京2月3日電(記者秦華江)記者近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新埂村採訪中了解到,在江蘇省農科院和新埂村共同開發下,通過技術集成創新,這個村佔地20畝的“大學生創業園”通過實行水稻和草莓輪種,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效益的雙贏。

  記者來到西鄰太湖的新埂村,走進“大學生創業園”的草莓大棚,滿眼望去,白色小花和紅色草莓透著勃勃生機。正在這裡忙碌的林亞萍告訴記者,2008年她從揚州大學植物營養學專業畢業後,來到新埂村創業。

  “由於種植有機食品不能使用化肥,為了保持草莓種植的土壤肥力,以前村裏只能把土地閒置四個多月。採用‘草莓-早熟水稻水旱輪種項目’技術後,水稻秸稈成了最好的肥料。草莓畝産可收穫1萬多元,水稻畝産也可收穫1千多元。”林亞萍説。

  新埂村地處引長江濟太湖的“清水通道”望虞河沿岸,距太湖僅10公里。前些年,由於太湖周邊村鎮的農民過度使用化肥,大量氮磷流入太湖,對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

  “在經濟發展中如何兼顧生態保護,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新埂村黨委書記吳鈺明説,自2007年起,村裏和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通過搭配生態植物以及建設生態溝渠塘,吸收氮磷,推廣生態種植養殖。

  在新埂村,記者看到,雖然已是冬季,能夠有效吸收氮磷的水生植物,如鳶尾、茭白等佈滿了生態溝渠塘。為了更好地吸收氮磷,新埂村還聯合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在農田中的溝渠內建攔水節制閘壩、透水壩等,進一步過濾從農田中流入生態溝渠塘中的氮磷,凈化水質。

  “目前,新埂村生態設施每年可累積吸收850公斤氮和153公斤磷,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吳鈺明説,不僅如此,水生植物既可以産生經濟效益,又可以循環利用。如今,新埂村已成為“中國——歐盟農業生態補償合作項目”在全國的示範點。

  在專家的幫助下,新埂村還大力推廣生態種植和養殖。在村內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中,記者看到每個蔬菜大棚前都安放了“太陽能殺蟲燈”,大棚內有“誘殺蟲黃板紙”,蔬菜生産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在家禽家畜養殖過程中,採用發酵養豬法,把雞散養在桂花樹下。“這些豬和雞享受了‘高待遇’,心情比較愉快,肉就必然好吃。”吳鈺明笑著説。

  吳鈺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一畝地每年産出計算,在實行生態種植之前,種植水稻和小麥年收入約2400元。通過採取先進技術種植有機蔬菜,平均一畝地年産出近8000元,純利潤一年近4000元。如果種植經濟價值高的品種如茄果類,畝年産值可達1.5萬元。“村裏大部分耕地都種上了技術含量很高的有機蔬菜,生態科技就是我們村的致富經。”吳鈺明説。

熱詞:

  • 新埂村
  • 致富經
  • 黃板紙
  • 生態保護
  • 氮磷
  • 基層
  • 溝渠塘
  • 水生植物
  • 養殖
  • 有機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