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扎克伯格:行走在隱私鋼絲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1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扎克伯格在2010年當選《時代》雜誌年度封面人物。

  早報記者 曹虹

  Facebook的上市,再次自證了社交網絡的異常火爆。

  Facebook的火爆程度,不禁讓人想起15年前的美國在線和5年前的谷歌,它的上市無疑是近十年美國高技術産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事件。

  在昨日與IPO招股説明書一起公佈的一封扎克伯格的公開信中,這位27歲的科技新貴寫到:印刷媒體和電視,發端了眾多社會關鍵領域的深刻變革,今天的社會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

  在對Facebook核心價值的描述中,扎克伯格再次重申,“Facebook的存在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連接更加緊密,而非僅僅是建立一個公司。”

  這到底是扎克伯格上一廂情願的“理想國”,抑或僅僅是華爾街的包裝伎倆?與開放願景相連的是,Facebook在隱私政策上一直備受爭議。隱私權益保護者仍然為如此多的用戶信息掌握在Facebook手裏感到不安。在過去的7年,Facebook用戶數的增長幾乎與隱私政策的鬥爭“一路同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表示,隱私問題一直是Facebook的一個問題,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資産是用戶,但門檻並不是很高,如果他得罪了用戶,逃離他的速度也會很快。

  商業模式悖論

  Facebook在其風靡之際,也將互聯網依靠用戶信息賺錢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每天,每個小時,Facebook都在輕鬆地將越來越多的用戶招致麾下。他們在Facebook下載音樂,閱讀新聞,玩虛擬遊戲,查看星座運勢或上傳家人照片。

  在Facebook上,一切皆有可能。用戶不僅向Facebook透露了自己的姓名(Facebook禁止匿名)和家庭住址,還交代了自己的好友、家人,自己的偏好從流行音樂直到政治觀點。

  用戶在Facebook上共享的大量個人信息(比如生日、興趣愛好,甚至訂婚時間),意味著廣告可以具有很大的針對性,而這種針對性在電視和廣播等其他媒體是無法實現的。

  紐約時報昨日評論,Facebook的價值取決於其能否以這些信息為“餌釣”到廣告商,並巧妙地處理世界各地的用戶和政府監管部門對隱私問題的關注。

  而對Facebook的估值如此之高,正是因為該公司所體現出的價值已經遠超其用戶總數本身。除了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網站以外,Facebook還是一台高速運轉的數據收集引擎,用戶在該平臺上進行的每次點擊和交流都被Facebook精確地捕捉到。

  當用戶在Facebook上分享鏈結、收聽歌曲、點擊無處不在的“讚”鍵或將自己的感情狀態改為“訂婚”時,每一條信息都自動被添加到Facebook龐大的數據庫裏。

  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潘巍昨日表示,Facebook的企業價值就在於它所擁有的8億多用戶的數據,這些用戶的喜好等相關屬性。Facebook的商業模式就是針對這些用戶的精準廣告,這也不可避免地使Facebook從一個私隱公司變成公隱的公司。

  “隱私即將壽終正寢”

  “我不得不説,隱私即將壽終正寢。”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開篇即警告隱私的死亡。該文作者指出,作出這一悲觀的判斷是因為最近有陌生人評論他通過iPhone的一款照片分享應用程序instagram上傳的照片。

  在幾條評論以後,作者開始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儘管她在instagram的用戶資料只填寫了姓,但是網上的一個姓已經足以泄漏他的信息。

  “相信我,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開始好奇去找到他。”作者寫道。

  而這樣的過程發生竟然只需要10分鐘:“首先從他的照片上知道他住在舊金山,然後試著google他,但姓氏和城市還不足以找到他,然後作者去他的照片看她對哪些評論作出回應。最終我發現了一個他和她朋友的對話,我輕而易舉的發現了他朋友的全名,然後我找到這個人的facebook朋友名單中找到我要找的那個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然後在谷歌上,我搜索到了他的電話、住址和公司!”

  “我絕不是在開玩笑,這是真的。我甚至也使用一個他使用的App,從中顯示了他早晨晨跑的路線圖。這只需要花十分鐘時間。”

  在Facebook上,幾乎每天都有人做這樣的事。經常,你甚至不需要一個人的姓就能找到一個人。

  這也或多或少説明,我們生活在一個隱私邊界被打破的世界。胡泳表示,今天大多數人接受“隱私權縮小”的現實,普遍暴露自己的隱私。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這個社會將越來越透明。人們雖説都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隱私當回事,已是整體的發展趨勢。

  在Facebook創立的8年中,Facebook一再修改其隱私政策,鼓勵用戶更多的分享。扎克伯格似乎很看好用戶將會越來越樂意和他人以及廣告商分享個人數據。

  潘巍説,很多用戶沒有意識到被別人看到後潛在的傷害,而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胡泳表示,隱私問題一直是Facebook的一個問題,“美國是一個比較注重隱私權的國家,而且接受集體訴訟,這是Facebook繞不過去的。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資産是用戶,但門檻並不是很高,如果他得罪了用戶,逃離他的速度也會很快。

  紐約時報指出,Facebook最大的障礙就是用戶隱私。在這一問題上,它與用戶漸行漸遠。例如,2007年Beacon功能就曾引發爭議。該功能可以自動在Facebook更新用戶在其他網站上的活動和購買行為。Facebook還因在借用“讚”做廣告被推上法庭,並因面部識別功能遭到審查。

  去年11月,Facebook宣佈與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和解,該組織指控Facebook在隱私設置上存在用戶欺詐。如今,Facebook可能在歐洲受到隱私保護規定掣肘,同樣,美國也在醞釀立法保護用戶隱私。

  潘巍説,現在谷歌已經推出了takeout的頁面,允許用戶從頁面上拷貝自己的信息,這意味著,如果他不滿意現有的服務,隨時可以遷徙去別的網站。這對Facebook而言是個挑戰。

  每個用戶信息值100美元

  從上世紀90年代靠用戶賺錢的互聯網到Google時代靠用戶數據賺錢,再到facebook的社交時代,互聯網對個人隱私的滲透逐步加強。

  “Facebook時代,靠個人數據賺錢遠甚于靠用戶基數賺錢。從投資人對其1000億美元的估值來看,相當於每個Facebook的用戶信息至少值100美元。”潘巍説。

  而在中國,模倣Facebook的人人網當年的用戶積累策略就是“花錢買用戶”。當年,為了吸引註冊用戶,人人網在校園進行了很多的線下路演,並經常以獎品為“誘餌”,鼓勵老用戶推薦新用戶。

  在潘巍看來,能不能從每個用戶身上賺取那麼多錢,要看Facebook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這些數據信息。Facebook最大的瓶頸就是並沒有擺脫對用戶個人數據的依賴,某種程度上, facebook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對谷歌的一種模倣。

  “他需要更多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本身的價值,理解"網"的含義,但現在Facebook還沒有一個核心産品能挖掘"網"的價值。”潘巍直言,“Facebook需要更聰明、更前衛的方法去用網”。

  潘巍表示,根據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的一些研究,設計一定的回報體系,將回報返給用戶體驗,對人際關係互動産生的廣告體系付費,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一個Facebook用戶發佈了使用某款洗髮水的體驗,在經過其好友點擊或轉發及多重傳播以後,可能對其好友及更廣的社交關係網産生購買行為,廣告主可以據此付費。

  潘巍指出,Facebook的另一個弱點是:在移動方面的表現乏善可陳。他説,過去幾年Facebook在移動方面做得並不好。而移動才是更加準確定位你的“好朋友”的工具,往往你們去相同的地方的、有更多生活交集的是好朋友。

  逃離Facebook?

  早在2011年6月,福布斯自由撰稿人Tim Worstall就在《Facebook的終結》中指出,對扎克伯格的壞消息是“Facebook自殺”,許多人正在越來越少地使用Facebook,或者結伴離開。

  前述文章指出,數據顯示10萬英國人在2011年五月登出了他們的帳號,從而將數據減少至298萬人,另外在美國有600萬人離開Facebook。

  事實上,從上市文件來看,Facebook的用戶增長速度已有放緩的跡象。在北美和歐洲大部分地區,Facebook活躍用戶月度增長近來有所放緩。這些地區去年第四季度佔該公司用戶的一半左右。而在巴西、印度等市場,社交網絡的老大則是Google旗下的Orkut。

  福布斯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Faceboo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最大規模地積聚互聯網用戶群,理解及貨幣化這一用戶群的能力。但很難相信,Facebook十年之後的頁面訪問量還能獨霸天下。一種趨勢是:Facebook被當成人們身份與關係的大倉庫,而深層次的互動轉而在主旨更明確、分化更嚴重的社區進行。

  比如分享照片最好經由Instagram,産品的社交管理可在Pinterest上進行,自我表達通過Tumblr這樣的平臺最合適。儘管Facebook或多或少也具備上述功能,而且可以模倣上述公司,可是,瑞士軍刀式兼顧一切産品的模式很難獲得長遠勝利。

  令潘巍印象深刻的是,同樣身為社交網站,在上層社會,Facebook遠沒有他的同行網站Lindin受歡迎。“在美國,律師等成功人士往往都沒有Facebook,但往往都有Linkedin。很多人甚至特別雇傭秘書更新Linkedin網站。”

熱詞:

  • Facebook
  • 谷歌
  • Tumblr
  • Pinterest
  • takeout
  • Lindin
  • 上法庭
  • 隱私保護
  • 隱私問題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