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股市需讓市場歸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經濟觀察報 楊雲高/文 圍繞股市“十年零漲幅”的紛擾討論,大略反映了中國股市的基本面,概括了A股十年來的得與失。股市漲跌本是尋常事,儘管三大證券報集體為滬指十年零漲幅喊冤,但事實上中國股市積弊仍深。

  很多人將中國股市之病歸結為圈錢,就如很多人將融資列為資本市場的首要職能一樣。這種一貫的邏輯忽略了現代金融市場的首要作用不是融資,而是強調實現不可交易資産的可交易性。以後一種邏輯看,“證券化”作為“圈錢”的替代語,是大勢所趨。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市況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市場IPO融資,2010年是 4921億元,2011年是2720元,均傲視全球。市場容量的急劇擴張壓低了水位,但不能因市場擴容壓低股指而抵制擴容。相反需要澄清的是,擴容在相當程度上化解了金融風險。這是因為,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流動性高度寬鬆,而中國自身的流動性也非常充足,如果不被股市擴容吸納、分洪,流動性氾濫造成的其他泡沫危機可能更為嚴重。

  與圈錢邏輯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是強制分紅,這貌似對症下藥的方案。幸運的是,證監市場的監管層一直力挺分紅,早在2008年,證監會就出臺了一系列強制上市公司分紅政策,規定上市公司分紅須與再融資挂鉤,並出臺了30%的分配紅線。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履新燒的第一把火,也是分紅制度改革。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對這種簡單對應的解決方案信以為真。中國股市弊病叢生,莫衷一是,究其病根,在於治理失范,投資回報之低尚在其次。如果不在治理上狠下工夫,而是施以頭痛醫頭式的“圈錢-分紅”手術,中國股市仍將難以長期健康發展。這一點也需加以辨別澄清。

  歷史也在暗示,給我們智慧。2007年10月,滬指創下6124點高位,那輪氣勢磅薄的牛市是偶然形成的嗎?

  如果相信分紅能解決問題,就低估了中國股市內在的運行機理。中國股市並未如人所説失效了,失去了經濟的晴雨錶作用。就像現在的市場低迷,它反映了經濟的巨大風險和悲觀預期,但更大程度上,它是治理失范的表現。

  這種治理失范,集中表現在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大股東缺乏制衡。沸沸颺颺的重慶啤酒“疫苗門”事件,將這一點暴露無遺。

  大成旗下基金早在兩年前就投資重慶啤酒,在其後的過程中,上市公司講故事,基金炒作,兩者配合默契,將股價泡沫越吹越大。最終,大成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並如夢方醒似的以股東身份要求罷免重慶啤酒董事長。

  這兩個主角都因自己的不負責任而損人不利己。但重要的不在於它們,而在於它們所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的兩大主體——上市公司群體和機構投資者群體。在2007年10月滬指創下6124點高位後,機構投資者群體行為越來越散戶化,它們沒能如期望那樣理性研究、價值投資、促進市場穩定,反而快進快出、助漲助跌,配合上市公司的圈錢遊戲進行財富再瓜分,讓早先學者吳敬璉口中的“賭場”坐實成巨大的圈錢市、洗錢場。

  機構投資者應當制約上市公司,而不是進行合謀。這是市場長期健康的制度基石。2008年是中國證券市場全流通元年,同時牛市也戛然而止,根本原因也在於,投資者制衡上市公司的制度紅利基本不復存在。

  我們有必要回顧那段制度制衡的黃金歲月。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拉開了股改序幕。6月,三一重工打響股改第一槍後,中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都要面臨股改關。從那時開始的三年裏,中國證券市場主要是兩股力量唱戲:非流通股東請客,流通股東赴宴,雙方就前者該付多少給後者進行討價還價。

  儘管事涉各方的切身利益,但總體上沒有暴力,大家都認可事先設置的規則,進行投票。2005年9月出臺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囊括了這個規則,主要是“三個2/3”:擬股改公司提出股改動議的非流通股股東持股數須達到2/3界限,股東大會審議股改議案時須經參加表決的股東所持有效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並經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所持有效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這個規則被表述為“分類表決機制”,網絡投票讓其如虎添翼,輕鬆化解了中小股東現場表決的障礙。很顯然,最後一個2/3的規則是決定性的,它賦予弱者以話語權,使得這場改革演化成多方的博弈,而非異化為一方的強買強賣。

  分類表決機制有效解決了“一股獨大”之弊。正是“一股獨大”,造成流通股東缺乏話語權,而致公司治理失效、一二級市場背離,並導致中國股市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屢禁不絕。“分類表決機制”與“一股獨大”是一對此消彼長的力量,它不但是一種制度,而且是一種文化,它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了“意外”而陌生的氣象,彰顯了自由、民本。但股改之後,“一股獨大”已然還魂,並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證券市場是一個生態,包括散戶、機構、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高管、監管權力方,他們在這個遊戲中的位置是由弱到強。而事實上,監管權力應保持中立,並超越市場各方的利益之上。

  遺憾的是,監管權力有時偏袒“一股獨大”,有時又宣佈“保護投資者利益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之所以出臺強制的分紅政策,無非是因為制約大股東的投資者力量極度弱小,權力一方的介入與干預。但此中的一臂之助力,又落下行政越位之嫌。

  目前監管層的技術官僚太過注重實用主義,形勢迫使他們推動了股權分置改革,但當股改結束後,他們沒有將股改形成的優良文化繼續下去,而是將精力轉向擴容,轉向多層次市場建設,以致這些閃亮的文化因子因缺少補給而幾近枯死。

  中國證券市場要想恢復良性治理,要想重建並恢復那種制度制衡,就應重啟諸如“分類表決機制”之類的改革,充分發揮網絡投票的作用,讓中小投資者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資産重組、利潤分配等重大事項上發揮主人翁作用,讓市場歸位。同時,在司法判例上,也應更多支持中小投資者。唯有還權予市場,才能解放監管者自己。

熱詞:

  • 中國股市
  • 一股獨大
  • 有效表決權
  • 滬指
  • 非流通股東
  • 股改
  • 非流通股股東
  • 市場擴容
  • 市場背離
  • 需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