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朱德明
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強調,環境是重要的發展資源,良好環境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要提升生活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水清天藍地乾淨的宜居安康環境。
一般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特別是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10000美元這一數量級別、進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後,人民群眾才會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更多的期盼和要求。筆者認為,不管是人類生存的貧困階段,還是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水清天藍地乾淨的宜居安康環境都應該是全社會共同追求的第一需要。
早在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名著《人類激勵理論》中就提到,人的需求層次分為5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他認為,生理需求是第一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具體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如果這些需求的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實現。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理需求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最基本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
從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呼吸、水和食物等環境質量的基本要素,都是人類需求中的第一需求。因此,不能説在收入偏低、經濟起步階段這些就不重要,到了小康社會才顯得稀缺而珍貴,而應當將環境質量第一需求的地位從根本上予以明確和保護。
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已經對一些地方人民群眾的呼吸、水、食物等第一需求構成了嚴重威脅,這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把環境質量這一最基本的需求擺上重要位置,努力改善環境質量。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提出“優良的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把基本環境質量作為政府需要確保的公共服務,這為今後的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將會推動相關部門採取有力措施,加快推進基本環境質量的公共服務化進程。
首先,要切實將環境質量保障納入公共服務領域。現在人們談起公共服務或者公共産品,首先想到的是公共交通、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很少有人會想到空氣等基本的環境要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暫時離開公路、公交等公共産品或服務,人們照樣可以生存下去,而一旦離開了空氣、水等環境要素,人類就根本無法生存。因此,空氣、水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其維護和更新也不是任何個人或其他組織所能獨立完成的,只有政府這樣的公共組織才能肩負起和完成這樣的使命。
其次,加強環境質量綜合考核。在強烈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讓水更清、天更藍、山更綠等環境要求成為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內容。例如,江蘇省第12次黨代會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就將生態更文明列為今後的奮鬥目標,將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列為核心指標。同時,為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衡量經濟發展付出的環境資源代價,應當將環境質量指數和COD、SO2減排指標一樣列為約束性指標同步考核,以期通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來引導地方政府切實樹立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敦促地方政府促進經濟向良性、健康發展轉變。
第三,加強環境質量信息公開。從社會層面來看,由於公眾的廣泛參與和輿論的正確引導,PM2.5這個原來十分生僻的環境科學術語,目前已經成為網絡熱詞。從政府層面來看,去年環境保護部向各地政府通報了2011年上半年的環境質量狀況,引起了強烈反響。基層認為,環境保護部向省政府通報環境質量狀況是落實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總責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建立完善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今後,希望能有更多的環境質量信息能向公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政府要及時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推動和實施者,政府必須加大環境治理和修復,切實加強公共産品的生産環節建設,夯實提供基本環境質量的生産基礎,使其保持生態平衡和系統演替,不僅為當代人提供由於基本的環境質量提升所帶來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還應該為子孫後代考慮,充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第五,嚴格控制環境質量這種公共産品的過度消費。環境質量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産品,具有顯著的非排它性。因此,對環境質量的消費,必須由政府從宏觀層面進行協調,打破不平等享有和分配不均等局面,科學合理、有節制地使用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應有的環境權益,維持其公正性、公平性和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