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日報:讓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畢傳國繪

  河南鄭州再推4540套經濟適用房,許多市民在報名登記處手持證件排隊等待。沙 浪攝

天津濱海新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項目——濱海欣嘉園一期。文 軒攝

  民建中央一直把完善保障房制度作為參政議政的一個重點,多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相關提案,建議將解決普通工薪階層的住房納入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在政府中建立協調機構和機制,逐步推開工作,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議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並得到有效落實,“居者有其屋”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到2010年時,低保家庭的廉租房能夠做到應保盡保。我們應該雪中送炭,首先解決最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這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2007年國際房地産論壇”上的一段動情發言。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夢想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十一五”期間,我國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5年間,全國有1140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和360萬戶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解決。到2010年底,我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已達7%到8%,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3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33平方米。

  不可忽視低收入群體

  2005年到2006年,正是房改商品化最盛時期。然而,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城鎮低保人數穩定在2200萬左右。但是,就住房而言,被納入廉租住房保障範圍的只有32.9萬戶。為了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 2005年,民建中央成立課題組,對廉租房制度落實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組來到廣東省珠海市,走進下崗職工羅雪花租住的一間車棚。羅雪花滿臉愁苦,她和丈夫下崗多年,一家三口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現又患有甲亢,治病需要錢。住在這間租來的車棚裏,最怕的就是颳風下雨,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她多麼盼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呀。成思危提出,低收入人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經過大量調研,民建中央于2006年3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建立城鎮廉租房制度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的提案》。2007年2月,成思危又以親筆信的方式將《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國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建議》報送有關領導。

  2006年3月到2007年3月,時任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汪光燾先後三次與民建專家交流,聽取民建對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改變工薪階層住房現狀

  “我們企業有5萬多人,真正能享受廉租房的特困職工只有300多戶。上下夠不著的‘夾心層’卻佔到了60%到70%。住房一下子就商品化了,也沒個過渡。職工月薪才1000多元,不吃不喝、苦幹一年才能買1平方米。什麼時候才有能力買到自己的房子?”這是一位企業職工向正在調研的民建中央反映的實際困難。實際上,在城市,像這樣既超過了廉租房的準入標準,又買不起商品房的“夾心階層”為數不少。他們始終處於城市的邊緣,既沒有農村人的土地保障,也沒有同城人的收入保障,更多的是尷尬與無奈。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居者有其屋”的夢想成了他們的奢望。

  2008年初,民建中央在為最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呼籲後,又把目光轉向解決普通工薪階層住房問題。當年,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帶隊,繼續組織民建會內外專家學者,深入基層,先後赴天津、福州、廈門、北京,同時委託地方組織在瀋陽、大連和貴陽,就普通工薪階層住房的現狀、地方政府的解決辦法、來自基層的呼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研,實地考察了一批保障性住房項目。2009年3月,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提交《關於解決普通工薪階層住房問題,完善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提案》。民建中央建議,應將解決普通工薪階層的住房納入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在政府中建立協調機構和機制,逐步推開工作,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住房保障制度。

  把民心工程辦好辦實

  打開“十二五”規劃綱要,人們很容易找到以下內容:未來5年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其中2011年開工建設的就達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力度如此之大,讓更多中低收入人群看到了安居願望實現的希望。但同時,實現這些目標還面臨不少挑戰。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問題、土地供應問題以及如何讓中低收入者住上“放心房”、“舒心房”等問題成為當時大家關注的焦點。針對這些問題,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當前我國公共租賃住房發展的提案》。

  談到這個提案,張榕明感慨頗多:“2011年中央明確1000萬套保障房的任務,並以簽責任狀的形式予以落實。但通過我們多年調研的情況來看,各地情況極其不平衡,有的大城市土地出讓金收益大、公積金沉澱多、地方財力又雄厚,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相對充裕。而有的中小城市土地出讓金少,本身財力不足,資金來源可能就有較大問題。用地的情況也是如此,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同樣需要詳細研究。我們在提案中建議,中央政府要進一步做出具體研究,幫助各地解決實際困難,比如中央政府的扶持資金能不能再多一些,土地出讓金和公積金的計提比例能否提高一些等。要儘快建立完善長期穩定的保障性住房資金來源保障機制,建立責權對等的中央與地方間轉移支付制度,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職責和權利。要明確將社會保障性住房財政支出納入法定支出的範圍。下力氣研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對於如何使住保障房的老百姓能住得進、住得穩、住得下的問題,張榕明認為,建築質量和完善配套設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應加強質量監管,另一方面應加強統籌規劃,讓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不僅有房住,而且生活方便,真正把這一民心工程辦好辦實。

  讓未來更美好

  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公佈2011年加快保障房建設的計劃與措施,為保障房建設鋪就“快車道”。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相繼傳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開工建設保障房超過1000萬套,比原計劃提前1個月完成目標任務。

  ——財政部的消息顯示,2011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資金1030億元,加上執行中追加395億元以及通過使用以前年度結轉結余資金安排的280億元,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前已全部下達。

  ——國土資源部門積極配合保障房建設,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中單列指標,優先供應並及時下達。各地通過採取強化配建制度、計劃單列並優先安排等積極措施,提高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時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了《關於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實施最嚴格的質量監督管理,並將其納入地方任務考核。

  ……

  2011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再次率民建中央在北京進行調研。調研組一行來到金隅麗景園小區李雲樓家中。李雲樓的新家朝南,陽光充沛。新漆的灰色木門,塑鋼窗戶,墻壁雪白,屋內陳設整齊乾淨。老人退休前在社辦企業當臨時工,老伴去世得早,沒兒女、沒有自己的住房、沒有社保,一直租住城鄉結合部的農民房。2008年下半年他申請到了廉租房,從此結束了十多年居無定所的日子。老人拉著陳昌智的手激動地説,過去一直沒有固定的住處,現在才有了家的感覺,32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雖然不大,但一個人住,覺得寬敞、滿足。

  “住房是居民的大事,也是政府的大事。民建長期關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就是要讓更多的困難家庭住房得改善,生活添信心,未來更美好。”陳昌智説。

  調研之後,陳昌智就保障性住房建設融資、建立長期穩定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政策體系、完善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機制等問題再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座座建起的保障房,承載的是廣大百姓家庭住房的夢想,傳遞著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信心。隨著我國住房保障建設的不斷推進,百姓住有所居、安居樂業的夢想將一步步變成現實。

熱詞:

  • 居者有其屋
  • 民建
  • 有房
  • 保障性
  • 住房保障體系
  • 廉租房
  • 住房建設
  • 快車道
  • 放心房
  • 十一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