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經濟學驗證的滯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律,對所有的經濟學家都一視同仁。
“沒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會有後人的突破和超越。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學術的傳承,也就是尊重歷史。後來居上固然是一個永恒的規律,代表著學術進步的趨勢,但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作出更大成績。”
近日,在商務印書館承擔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出版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就學術傳承和學術進步問題談了自己的感想。
厲以寧教授説,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出了很多位經濟學家,但在這段時間內,能夠在經濟學界留下一席位置並被人們所熟悉的、得到後來的同行們所承認的,能有幾人?他認為,任何一位經濟學家要想達到這樣的高度,必須符合一個基本條件,這就是:他比前人為經濟學這門學科多提供了什麼,他比前人在經濟學研究的哪些方面有所超越。經濟學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不懈地努力、不斷地突破、不斷地超越,而一步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前期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正是如此。
厲教授稱,以《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第一、二、三輯所收入的經濟學著作來説,如馬寅初的《通貨新論》、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羅玉東的《中國厘金史》、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費之分析》、何廉和李銳的《財政學》、方顯廷的《中國之棉紡織業》、萬國鼎的《中國田制史》、巫寶三的《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以及嚴中平的《中國棉紡織史稿》,都是在經濟學某一分支學科中,或者在經濟學研究的某一領域內,超越了前人,成為一家之言。
在發言中,厲教授特別分析了經濟學驗證的滯後現象。他指出,經濟學同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都需要經過社會的檢驗。離開了實際的驗證,就談不上是真正的突破或超越。但是經濟學的驗證總是滯後的,而且滯後的時間比較長,有的也許要到幾十年之後才能判斷出研究的成果是否符合實際。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者的成果在這麼長的時間內被埋沒了,因為經濟學驗證的滯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律,對所有的經濟學家都一視同仁。實踐檢驗是最公平的。
同時,厲教授還強調,當我們説某些經濟學家的學説或觀點被實踐的滯後驗證而確認為突破或超越時,並不表明它會一直正確下去。這是因為客觀環境在變化,國情在變化,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在變化。幾十年以前符合當時實際的學説或觀點,幾十年之後可能就不會再被確認為符合變化後的現實情況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經濟學的歷史就是後人不斷超越前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