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繼1月17日世界銀行發佈預測之後,1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隨後發佈關於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
其中,涉及中國經濟增長的部分,與2011年6月和9月的上一次預測相比,上述兩大全球官方金融機構均相對悲觀——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預測為8.4%和8.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為8.2%和8.8%,比上次預測值下調均接近1個百分點。
而在論及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相對悲觀的緣由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提出“出口是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最大的部分”。
這樣的判斷是準確的。其實,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以及隨後財政部、商務部和發改委等相關部委陸續召開的年終工作會議,均已説明今明兩年甚至未來數年間,在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將主要依賴“投資”和“內需”,“出口”的作用已明顯弱化。
相對弱化出口的作用,這在歐美債務危機仍然持續的當下,是無奈的必然選擇。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正呈加劇態勢的貿易衝突,二來可以減少由貿易順差引發的鉅額外匯佔款的通脹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更多地冀望于“投資”和“內需”,由傳統的“三駕馬車”,變為當下的“兩駕馬車”,應該説具有相對的合理性。但問題是,對於“投資”和“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而言,兩者之間孰輕孰重、如何平衡?
在“投資”和“內需”二者之間,必須看到,經過十年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已大幅遞減,甚至部分“鐵公基”項目的負效應已經顯現。基於此,今明兩年甚至未來數年間的經濟增長,在既定的“投資”、“內需”兩駕馬車之間,應相當弱化“投資”拉動的作用,而更多地側重於“內需”。
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言,當然有必要讓前兩年已經啟動的項目合理延續,以避免産生過多的項目爛尾。此外,今明兩年的“投資”應進行大幅度的結構性調整,大幅減少傳統“鐵公基”項目的投入,相對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投入。如此,雖然短期拉動經濟增長的成效不明顯,但之於未來中國經濟而言,可以提供良性的、可持續的動力。
就“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而言,我們亦需看到,其並非簡單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即可一蹴而就,因為民眾消費熱情的真正激發,必須滿足“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民生保障的增加”。
但是,之於當下而言,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仍位居百名之外。與財政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相比,我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僅有7%左右。即使以我國所謂的“高儲蓄率”為例,在過去七年間,也已從2004年的26%,快速下降到當下的10%左右。當然,這部分減少的儲蓄,有部分已轉變成房産、股票等資産。但是,如果我們結合按揭貸款購房佔比的近70%,以及股市成立以來散戶70%虧損的現實,就會發現,因房貸的重負和股票的套牢,我國絕大多數民眾的可支配收入並沒有增加太多。此外,民生保障的相對欠缺,亦構成擴大內需的另一大阻礙。雖然,最近兩年我國用於民生部分的財政支出正迅速提高,已從2008年GDP佔比的5.4%上升到2010年的6.5%,按“十二五”規劃預測,2015年更可能升至9.3%,但這仍與消費型社會民生投入佔比GDP15%以上存在很大差距。
很明顯,要想讓“內需”這駕馬車真正奔跑,則應相對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民生保障投入,這兩者缺一不可。而欲增加可支配收入,在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提高股市回報率之外,相對減少民眾的稅負壓力則顯得更為重要、亦更具普及意義,如此可以變相提高更廣大民眾的可支配收入。而欲增加民生保障投入,減少民眾消費的後顧之憂,在財政支出總盤子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則應大力減少三公支出,從而為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投入擠出空間,與此同時,還應加大二次分配改革的力度。
之於今明兩年乃至未來數年間,在“出口”這駕馬車相對缺位、經濟增長動能相對弱化的情況下,我們不宜過度驅使“投資”和“內需”這兩駕馬車,以避免“車疲馬倦”的窘狀。而應在對經濟增長趨緩包容的同時,在“投資”和“內需”兩者之間,區別對待、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