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歐債皆因歐洲人懶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撰稿  蒲琳

  對於歐債危機,網上有這樣一個較為通俗的解釋:一對兄弟搭夥過日子,大哥(核心國家)勤勞而富有,而小弟(外圍國家)過得懶散,但好在有大哥時常接濟,而且借助大哥的良好信譽,雖然賬越欠越多,但總算能週轉開來。不幸的是,突然一場嚴冬(金融危機)讓大家都受了災,債主們加緊收回資金,小弟長期欠債的惡果集中爆發,還連帶連累了給小弟擔保的大哥。

  歐元危機無疑是當下困擾世界的頭號難題。回顧整個危機的過程,我們看到德法為維繫歐元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正因為此,人們更對以希臘為代表的歐元區外圍國家的“懶惰”和“不知節制的消費”而感到憤慨,它們可能會創造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紀錄——首批因國民太懶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國家。

  有文章甚至直言不諱地評論:“德國養不起歐洲的懶惰!”

  此外,更有歐洲金融界和新聞界的好事之徒發現,歐洲人中最“懶”的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臘(Greece)與西班牙(Spain),將這四國英文首字母接成一個詞,正好是“PIGS”(群豬)。與此同時,這四個國家同處南歐地中海沿岸,經濟發展緩慢,政府債務高企,現在更是深陷歐債危機之中。於是,這四個倒楣國家被戲稱為“笨豬四國”。

  其實,歐債危機是歐洲多年積壓下來的老問題的集中發作。這些老問題包括:産業空心化、寅吃卯糧超前消費、過於優厚的社會福利政策、公眾閒適懶散的生活方式等等。

  歐債下的生活仍然滋潤?

  有這麼一個老掉牙的寓言,説的是一個富翁遇見一個捕魚的年輕漁夫正在曬太陽,於是問:“你怎麼不捕魚啊?”年輕的漁夫懶洋洋地反問富翁:“為什麼要捕魚?”富翁答:“因為捕魚可以賺錢啊!”漁夫又問:“那麼賺錢之後呢?”富翁答:“可以度假啊,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漁夫笑了:“那不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嗎?”

  如果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詮釋普通希臘人的生活態度就再恰當不過了——輕鬆的工作,一杯愜意的咖啡,滿眼海天一色的美景。

  不僅是希臘,南歐的其他兄弟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一直是嚮往陽光、沙灘和海浪的旅遊者的心儀之地,因為那裏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氣候良好,人們自古以來不需要太勤奮的勞作便能生活得很“滋潤”。

  即使是危機,也未曾真正改變過。

  在雅典,當地人和遊客都是一副度假的模樣:沙灘鞋,短褲,T恤,抹胸裙和墨鏡幾乎是雅典常年的風景,而穿著也恰好反映著這裡最為日常的生活態度。沿著海岸線,有幾十家類似的高檔餐廳,都擁有海景、最為現代的設計和高昂的價碼。而週五晚上10點,正是雅典夜生活剛剛開始的時候,這些餐廳中一些靠著海邊的位子早早被預訂一空。

  就連雅典的地鐵也配合著當地人的生活節奏。從週日到週四,地鐵運行到第二天淩晨00:20,但是每逢週五,地鐵會運行到週六的淩晨02:20。或許,這也是為了方便運送狂歡後的年輕人回家。

  對於希臘人來説,週末,是鐵打不動應該休息的日子。所有的專賣店,即使是飯店也有的會在週日關門謝客。這一點算是沿襲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傳統,例如瑞士。

  而在被認為是決定2012年歐債危機走向最關鍵國家的意大利,人們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的街頭、餐廳、商店裏看到的意大利人,大都穿著合體,他們表情放鬆,走路速度並不快,很少見到為趕時間而跑著的人。

  早晨,不少運動愛好者穿著專業的行頭在路邊騎車或做他們喜愛的運動。在米蘭的時尚服飾店內,排隊付款的人排起了長隊。晚上8點多,餐廳迎來客流高峰。幾乎所有餐廳都坐滿了人,人們高興地邊聊邊吃。

  人們一度認為意大利僅靠旅遊消費就能讓當地人過上舒服日子。正因為如此,意大利人多少顯得有些懶散。在這裡,郵局營業時間是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2點半:銀行下午4點關門,但中午要休息近兩小時。

  難怪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下臺前曾稱:“生活在意大利就是生活在一個繁榮國家裏,餐館爆滿,訂飛機票困難,預訂度假場所要等好幾個星期。在這裡不會感受到危機。”

  超過了“媽媽的底線”

  然而,這場危機卻讓持“意大利繁榮論”的貝盧斯科尼等歐洲“笨豬四國”的領導人相繼黯然下臺。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説,繁榮是有錢人大肆消費造成的表象,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困難。

  那債務危機對普通歐洲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響?

  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述,歐債危機有多嚴重,可以“問問你媽媽。她可能告訴你還過得去,但這場危機顯然正越過‘媽媽的底線’”。

  2011年聖誕節前夕,英國的媽媽們為全家出遊做準備。對她們而言,2012年的聖誕假期未到就多了一份擔憂:往年作為出行首選的易捷航空公司可能要漲價。這家以票價便宜、航班頻繁出名的廉價航空運營商正在制定應急預案,一旦歐元區“崩潰”,可能提升票價,以補償損失。

  近20年來,歐洲曾經是象徵高社會福利的天堂。但這一年來,隨著一個接一個國家滑入危機泥淖,歐洲經濟遭受前所未見的重創。歐洲人也不復當年的淡定,危機感成為了常態,傳統優越感漸失,失落感日益沉重,這幾乎存在於歐洲的所有國家。

  就以歐洲人的傳統節日聖誕節為例。美聯社稱,2011年聖誕周的愁雲慘霧籠罩了遭遇危機的整個歐洲南端,雅典和馬德里的聖誕節燈光也黯淡了下來,可見這些國家對前景多麼焦慮。

  在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市議會把過節預算由2010年的85萬歐元砍至15萬歐元,往年裝飾主幹道的綵燈今年卻看不到影子,一點沒有聖誕節氣氛。葡萄牙官員們不僅在聖誕節的裝飾問題上成為“吝嗇鬼”,還徵收一次性稅收,“扣留”人們聖誕節紅包的一半金額。

  在失業率達21.5%的西班牙,馬德里市議會也削減了過節開支,將就著用往年用過的東西裝飾街道。在希臘首都雅典,市政府在聖誕節和新年的開支僅約20萬歐元。這僅僅是上屆政府在市中心一棵主聖誕樹上的花銷,那棵樹在騷亂中被付之一炬。

  據調查,在聖誕節期間,愛爾蘭消費減少9.4%,葡萄牙降幅為7.8%,希臘總消費額暴跌近25%。意大利消費額下降18%,被稱為“進入新千年以來最悽慘的一個聖誕節”。而在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聖誕節沒有任何緊縮的跡象,德國的節日開銷據稱上升近5%。

  而更加具有挫敗感的是,在歐洲衰落的大環境下,個人努力往往並不能改變太多,比如,即使拿到碩士學位也未必能輕鬆就業。

  受到大洋彼岸“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鼓舞”,歐洲更是出現了“佔領歐洲央行”、“包圍倫敦證交所”等活動。

  發生在去年8月的倫敦騷亂完全呈現這一代歐洲年輕人的絕望。2008年金融危機後,歐洲企業普遍以短期臨時工取代正式合同工,最需要社會保障的青年人的臨時工作沒有福利、沒有遣散費、沒有保障,薪水比父母在二戰之後領到的數額還少。

  高失業率促成了“失落的一代”,捷克總統克勞斯在《一週》週刊上曾撰文説,由於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他擔心捷克以及整個歐洲面臨類似于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過的“失去的十年”。

  走上街頭的歐洲青年在一條標語中寫道:“我們並沒有和體製作對,是它在和我們作對。”

  高福利是主因?

  2000年,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這個歐元區的邊緣國家,一方面受益於歐元區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的信譽和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卻享受著與自身實力不符的低利率。低利率刺激了信貸和消費,由此促進經濟強勁增長。與此同時,該國居民享受著收入高、幹活少、福利好的美麗人生。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只豬都會有被屠宰的一天”。美好的生活面紗下,是苦不堪言的現實——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生産效率逐漸下降,私人和政府債務直線飛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希臘陷入鉅額赤字與出口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引發主權信用危機——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標普、穆迪和惠譽分別下調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敲響了第一個“歐豬國家”被屠宰的喪鐘。

  在為歐盟各國扼腕長嘆的同時,我們必須冷靜思考:為什麼一向勤勞、勇敢、冒險、開拓的“基督山伯爵”如今墮落成“好吃懶做、坐吃山空”的紈绔子弟?為什麼一向重視科技、崇尚創新的“智慧女神”,如今“淪落”為“墨守成規”、“刻舟求劍”的“笨豬四國”?為什麼與美國同根、同源、同種、同價值觀的歐洲,沒有喬布斯,也沒有比爾蓋茨,甚至近幾十年來有關IT、電腦、互聯網的所有革命性的發明幾乎都與歐洲無關?

  若要分析歐洲經濟大國頻遭“淪陷”的原因,得從歐洲的高福利制度説起。二戰後,飽經戰亂的歐洲各國紛紛開始了休養生息,利用高額稅收為全民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安全網,無論是結婚生子、醫療教育,還是退休養老,都在福利支持與政府補貼的範圍內。

  以法國為例,該國的福利補貼多達400多種,孩子從母親受孕後的第五個月起,就一直可享受這些福利中的某些項目。讓人更不可思議的是:希臘、西班牙及意大利男性退休後所領取退休金,竟達到幾乎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

  建立全民共享的福利制度,顯然有必要,這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但這種高福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慣壞”了歐洲人。很多歐洲人不願儲蓄、不愛就業、過度消費,把享樂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以至於休假、不加班都被他們當成不可侵犯的權利。

  國民耽于享受高福利生活,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在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長放緩下,一些歐洲國家的財政收入難以支撐起這些優厚福利。口袋裏沒票子,卻又想維繫“好日子”,只好借債度日,寅吃卯糧。當借貸雪球越滾越大,赤字難堪重負時,債務危機便隨之而來。

  常言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高福利不是政府想撤就能撤的,必然遭致民意強烈反彈,民眾的抗議示威也就在所難免。

  如今,我們反思的目的是要為消除危機找出可行的辦法。不少專家指出,從當前的形勢看,單純的援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不改變歐元區的區域經濟結構,問題就會持續,所以德法要求外圍國家量入為出,緊縮財政開支是必要的。同時,從長遠看,關鍵的問題是要重塑歐元區的經濟結構,讓外圍國家重新找到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位置。

熱詞:

  • 笨豬四國
  • 智慧女神
  • pigs
  • 好日子
  • 吝嗇鬼
  • 淪陷
  • 基督山伯爵
  • 華爾街日報
  • 一週
  • 歐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