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今日社評
不出預料,1月22日除夕夜煙花爆竹的大量燃放,將剛剛開始發佈的北京市綜合監測實驗室PM2.5實時監測數據大幅推高。據報道,除夕夜城區燃放煙花爆竹進入高峰期後,PM2.5濃度直線攀升,到大年初一淩晨1時達到1593微克/立方米,之後兩小時一直維持在100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高濃度水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它以辭舊迎新、驅邪避疫的儀式性意義,寄託著人們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然而,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生活空間越來越集中,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火情火災、人身傷害、噪音污染等也日漸突出,一些地方曾採取嚴厲措施,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由於習俗的“慣性”太強,完全禁止燃放的阻力太大、成本太高,多數地方實行限時限地集中燃放、嚴格管理,在尊重傳統習俗和維護公共秩序之間達成平衡,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今年春節的情況有所不同。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動下,去年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正式將PM2.5納入標準,空氣質量監測、評判有了更加嚴格的指標。新標準提醒人們,春節期間雖然工廠、汽車的排放量明顯減少,但燃放煙花爆竹釋放大量一氧化碳及多種金屬顆粒,必然使PM2.5的濃度大為增加。為此,一些環保人士、政府官員年前發出倡議,希望北京市民在春節期間儘量少放或不放煙花。西安市環保局、文明辦、公安局、安監局、教育局等七部門聯合倡議市民,以電子鞭炮等代替煙花爆竹,過一個低碳環保年。這些倡議得到了不少市民的響應,北京、西安等地都出現了煙花爆竹“受冷”的跡象。
在往年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推高PM2.5的問題同樣存在,但由於PM2.5未納入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概念並不普及,人們對此不曾注意或重視不夠。如今,這個問題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切,也應當引起人們的深入反思。
任何習俗的形成都有歷史的合理性,同時,任何習俗也都有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而發展、演變的必然性。古人説“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今天我們也主張,以動態的、演進的眼光看待傳統習俗。燃放煙花爆竹推高PM2.5的濃度,使過年放鞭炮的習俗又增加了一項“罪狀”,要使這個傳統習俗延續下去,唯有從技術上、程式上對它進行有效調整、完善,或者積極開闊思路,拓寬眼界,為它創造出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加符合時宜的替代品。
過年燃放煙花爆竹在春節期間推高了PM2.5濃度,從全年範圍看,PM2.5濃度居高不下自然有更複雜的原因。正如春節期間普通市民儘量少放或不放煙花,能對降低PM2.5濃度作出實際貢獻,就全年而言,普通市民只要在工作、生活中注意自我約束、優化個人行為,比如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不鋪張浪費,也能對降低PM2.5濃度、保護城市環境作出實際貢獻。
在“燃放煙花推高PM2.5”話題的背後,不但要看到政府部門應當履行的管理責任,也要深入思考普通市民應當堅守的公民責任。每個人都是公民責任的主體,都可以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作出切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