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美國時間1月10日,柯達宣佈對旗下業務進行重組,原有的三個業務部門將被削減至兩個,分別為商用部門和消費部門。柯達稱,重組並簡化業務機構意在削減成本,為股東創造價值,幫助公司渡過難關。
面臨退市,是柯達眼下的最大難關。1月3日,因其平均收盤價連續30日跌破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發佈警告稱,若其股價在未來6個月依然無法突破1美元門檻,將被取消上市資格。
1月10日,柯達的股價為58美分,而在巔峰時代1999年1月,柯達股價為每股78美元。
從傳統B2C膠片影印到B2B數碼打印,柯達10餘年的轉型歷程糾結艱辛,走到如今卻接近“斷糧”。這家有著132年曆史企業的轉型之路,究竟是如何成為一條失敗之路的?
掙扎求生
“接下來6個月對柯達會非常非常重要。”一位柯達內部人士語氣沉重地説。他透露,在這期間柯達將會做出多項措施提振業績以自救。
柯達1月10日匆忙推出的業務重組計劃,正是自救措施之一。柯達行政總裁安東尼 彼裏茨稱,鋻於柯達的主要産品都將數碼化,因此,公司的新架構是根據市場而不是根據功能來劃分的。柯達希望,打印機、軟體、包裝等業務能在2013年時實現規模翻兩番,達到公司總收入的25%,即接近20億美元。“一旦柯達完成向數碼公司的轉型,我們未來的市場與現在相比將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需要重組,以趕上變革的步伐。”
相比之下,柯達向蘋果和HTC發起的兩起專利訴訟則有望直接為自身帶來現金流。
在過去的132年中,柯達積累了近1萬餘項專利技術。此前,蘋果、谷歌等公司就曾因涉嫌使用柯達專利被告上法庭。2010年,三星就支付給柯達5.5億美元專利賠償。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柯達目前的市值。
2011年,柯達決定一口氣出售1100多項專利,這佔去其專利總數目的10%。有機構估算這或許能為柯達換取30億美元。不過,自7月份待售以來,該專利組合一直無人問津。
若出售旗下專利權組合從而增加現金流的努力失敗,柯達將不得不在未來幾週內尋求破産保護。柯達發言人則拒絕對此置評。
行動遲緩的巨人
從1888年第一部柯達照相機上市開始,柯達的成功神話一度延續了上百年。
上個世紀90年代末,這家百年老字號走到了十字路口:主營的膠卷業務佔據了市場半壁江山份額,但“影像數碼化”的市場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如何選擇?對於處於行業龍頭地位的柯達來説,尤為糾結。
戰略上一再遲疑,導致柯達錯失數碼轉型的恰當時機。等到其2003年下定決心轉型,卻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柯達對業務轉型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也不缺乏轉型所需的技術儲備,但在執行層面卻異常的遲緩。”長期關注柯達的行業觀察家于清教分析説。
在昔日光環的縈繞下,柯達遇到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百年老店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尾大不掉、多層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中心副主任羅彪認為,儘管柯達率先發明數碼相機,但柯達的成功此前一直是是傳統業務的成功,基於此,傳統業務部門對決策影響力甚大,企業資源也會優先配置到傳統業務部門,從而導致其轉型遲緩。
2003年,彭安東前任鄧凱達曾宣佈柯達全面向數碼轉型,柯達要削減72%的紅利派發額度並向新興的數碼技術投資30億美元,但該意見遭到了部分股東的強烈抵抗。
無法延續的轉型
“柯達是一家非常不錯的技術型公司”,即便已經離開,提起柯達,王華依舊頗多感慨。
在他看來,柯達的問題並不在於技術能力上。往遠了看,柯達發明了第一台數碼相機,積累了海量的數碼影像技術專利,這些技術很多即使在今天依舊領先;而在轉型數碼、押寶打印機業務之後,柯達的産品在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上相比競爭對手毫不遜色。
在柯達中國區,高層的頻繁更迭導致了轉型方向無法延續。自從柯達中國區原總裁葉鶯離職後,這一職位走馬燈一般接連由陳志軒、傅志君、李強(微博)擔任,幾乎一年一更換。
一位前柯達員工回憶説,柯達2009年曾在中國力推一個名為“樂活館”項目,即通過門店改造來重塑柯達門店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具體做法一是改變原來門店的鬆散管理,所有門店都安裝柯達的“中央廚房”,後臺和柯達公司直接對接,二是新添加很多輔助性産品,如相框、墻紙、臺曆等60多種商品將放到門店銷售。
這是當時柯達消費數碼影像集團大中華區總裁陳志軒在2008年7月從飛利浦“空降”柯達後一直在推進的一個項目,也是柯達自2006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動作。
陳憑藉個人魄力一度説服總部為此爭取到諸多資源和支持,亦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前期投入。但是2009年底隨著陳的離職,這一項目也基本無疾而終,原因則是新任的總裁傅志君“似乎對該項目不感興趣”,注意力完全不在這裡。
這一切導致的結果,是柯達的轉型時間跨度之長、困難之艱巨遠遠超過所有人的想象。虧損、出售業務、裁員、並購擴張……這些反反復復的煎熬,耗盡了柯達的資金,也耗盡了華爾街對於柯達的耐心。柯達只是錯過了一次機遇,卻沒想到:代價竟如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