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有道德底線會活得更踏實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種種讓人感到驚奇的事情,只能證明當下的社會風氣既沒有那麼壞,也沒有那麼好。公眾更需要明確一條道德的底線,像戚道昌那樣堅守不渝。

  □本報評論員 沙元森

  由於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道德滑坡”像一道醒目的警示標語矗立在公眾面前,使得很多人對未來焦慮不已。而同時又有很多事實證明,世道人心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糟糕。拾金不昧的威海物業工人戚道昌為這個判斷又增加了一個鮮活的例證。

  56歲的戚道昌,失業之後再上崗,月薪不足千元,平時撿拾廢品補貼家用。面對唾手可得的近十萬元現金,他做出了歸還失主的選擇(詳見今日本報A04版)。對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在城市中清貧生活的戚道昌顯然比大多數人更缺錢,他平時撿廢品也是為了增加一點收入。但是,撿到錢的戚道昌根本就沒想那麼多,他只是怕失主過不好年,也不願因為這筆錢讓自己心裏不安。

  如今讓很多人感到取捨艱難的選擇,其實原本不需費思量。把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錢還給失主,這不就是做人的底線嗎?自古至今,無論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如何變遷,類似拾金不昧的道德準則都是深入人心的。以不越道德底線的原則做人做事,不需要赴湯蹈火,也不需要捨己救人,往往只需要舉手之勞。如果有人做不到,只能説明他的內心已經被慾望佔領。或許他也不願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墮落,於是總要找一些開脫之詞,把道德底線的失守歸結於權力或制度因素。他可能沒有以權謀私的機會,但他會想辦法以其他手段損害他人利益,比如坑蒙拐騙、制假售假。這種眼光朝下的攀比只會把道德的底線越拉越低,最終使自己無所顧忌。

  與城市中的大多數人相比,戚道昌的日子都是緊巴的,為了改善生活,甚至不惜去撿廢品。戚道昌的可貴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的困難一味地歸咎於別人,更沒有眼紅別人的財富。他老老實實地做自己。撿到的大錢他不要,失主回饋的小錢他認為可以要,這正堅守了“取之有道”的古訓。無論別人議論社會風氣怎樣不堪,事實上戚道昌並沒有隨波逐流。他以行動啟迪世人,無論是自己的困難,還是別人的不義,都不是自我放縱的理由。如果對社會道德有太多的不滿,那麼就應該以更嚴格的標準反求諸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周邊。社會風氣從來都不是某個人能敗壞的,但是每個人的努力的確有助於整體環境的好轉。

  雖然拾金不昧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戚道昌這樣的純樸、善良依舊需要呵護。讓好人有好報,固然需要制度和法律的庇護,但更需要人與人的彼此溫暖。撿到錢的戚道昌能一分不少地交還給失主,打工謀生的對方除了道謝,還想到拿出一部分錢表達心意。這些很溫暖的細節都能激發人心向善的力量。比起健全的法制和縝密的監控,這種互信反而能給人更多的安全感。

  正如“小悅悅事件”中的十八路人不能證明社會公德淪喪,拾金不昧的戚道昌也不能證明社會風氣已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種種讓人感到驚奇的事情,只能證明當下的社會風氣既沒有那麼壞,也沒有那麼好。道德標準的差異性在社會轉型期表現得更突出一點,當不少人徬徨於道德標準的兩極之間時,公眾更需要明確一條道德的底線,像戚道昌那樣堅守不渝。

熱詞:

  • 戚道昌
  • 道德底線
  • 撿到錢
  • 撿廢品
  • 社會風氣
  • 像戚道
  • 制度因素
  • 社會制度
  • 物業
  • 沙元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