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西安1月13日電(記者李勇 陳鋼)剛剛過去的一年,歷史積澱厚重的古城西安展現出亮麗新貌:世園會吸引遊客1500萬人次,改變“缺水少綠”印象;收穫“藍天”305個,逐步告別“土灰”色調;入選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科技實力漸成發展引擎。
追尋西安“蛻變”的足跡,記者發現,近年來西安以開發區建設帶動産業優化,以生態建設促進“綠色發展”,更新了城市形象,奏響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序曲。
西安市旅遊局副局長康立峰説,十多年來,西安通過“新舊分治”,形成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託的旅遊特色,通過舉辦國際“綠色盛宴”世園會,西安旅遊形象實現了“脫胎換骨”。
受世園會拉動,去年1月至10月,西安接待遊客5500萬人次,同比增長38%,旅遊總收入增長40%。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説,自然之美與人文景觀同放異彩,是古城西安開創“綠色發展”模式的縮影。
近十年來,西安大力推動“八大開發區”建設,構建起以高新技術産業引領、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為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早成立的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目前雲集了8000多家科技型企業,累計使上萬項科技成果得以轉化,而且一直保持30%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經濟總量約為全省的10%、西安市的30%。
像西安高新區的科技研發一樣,西安經開區的裝備製造業,曲江新區的文化産業,浐灞生態區的生態保護,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統籌科技基地,國際港務區的現代物流,還有航空、航天基地的軍民融合,共同形成了西安“板塊經濟”的鮮明特色。
裴成榮説:“經開發區引領,計劃經濟時期西安形成的工業體系實現了改造、優化、升級,實現了低碳化、現代化、國際化。近兩年西安第三産業比重已超過50%,與國際化大都市70%的指標日益接近。”
1300多年前的唐長安城,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進入新世紀以來,西安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生態建設快速推進,重新點燃了國際化大都市的夢想。
截至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在西安設立了123家企業或辦事機構,西安與18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貿易往來。韓國總領事館、泰國駐西安領事辦公室相繼設立,西安國際友好城市達到20個。
與傳統工業的“黑色發展”不同,西安市新一輪發展的基調是“綠色增長”。西安市近幾年大舉淘汰污染企業,開展植綠行動,實施引水入城,快速向“綠色城市”轉變。目前全市建成各類水面4.5萬畝,人均公共綠地9.5平方米,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連續4年穩定在300天以上。
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雲説,西安市努力建設人文、生態、宜居的國際化大都市進程中,創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增長是一條主線。伴隨世園會的成功舉辦,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進一步延伸到了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財富的增長,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説,綠色發展就是以人為本。”裴成榮説,“兩年前國家明確要將西安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如今,綠色發展的步伐,奏響了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序曲。”